我的小秋收
作者:沈洪明 时间:2025-10-16 阅读:160
我的小秋收
◆沈洪明
在老宅旁边,有一块不大的空地。每年我都会在这里种点儿庄稼。
清明前种的小麦,在七月初就收获了,打麦八斤,足够明年做种子的了。
九月中旬,大豆植株上的叶子泛黄脱落,剩下密密麻麻的豆荚,秋风里,摇晃的豆荚里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好似相互说着悄悄话。成熟的豆荚在烈日的暴晒下,个别豆粒蹦跳出来,散落在地上,夜晚这些豆粒成了田鼠的美餐。
到了这个时候,大豆就该收割了。收割大豆,需在早上,因为此时豆荚会沾有露水,不易开裂,损失也就小了,这也是人们多年积累的经验。
不过高粱和谷子,就不如大豆生长得安然了。高粱和谷子的成熟期略晚些,刚刚成熟的时候,栖息在附近的麻雀就把它们占领了。每天早上,成群结队的麻雀旁若无人,尽情地鹐食。它们会非常准确地判断哪粒成熟,哪粒不熟。成熟的高粱籽粒往往被麻雀鹐去大半,露出白碴来。到了收获的时候,高粱穗有一半成了空壳。谷子则更惨,大的谷穗,谷粒被鹐得所剩无几,只有藏在叶子下面的谷穗才幸免于难。因此,收完大豆我便立即开始收高粱和谷子,有点儿鸟嘴夺粮的味道。
收谷子时,邻居老王来帮忙,老王六十多岁,是个老庄稼把式,割,拧绕,打捆,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我则在一旁打趣地说,等打下来的谷子磨成小米熬粥,第一碗给他喝。这句玩笑逗得他一边挥舞着镰刀,一边呵呵地憨笑。
收割后的大豆、谷子、高粱被我弄到比较宽敞的地方,先是晾晒数日,等到干透了,再用脚踩,或是用木棒敲打,全靠手工。早年,生产队收获的粮食要上垛,待到后期天气煞冷了,谷物干透了,才能上场。打场的时候,一个牲口拉着一个石头磙子,大约四五个连在一起,走圈打压。一个人站在场院中间,拿着鞭子边赶着牲口,边吆喝。旁边还有人用木叉子,隔一段时间就翻一遍。刚打好的谷子里面会有糠皮,要扬场,那就是技术活儿了,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做。
我的秋收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秋收,只是在劳动中体验一把春种秋收的快乐罢了。最终每样也就收获百八十斤左右,倒是打完豆子的豆荄,被我捆绑起来,放到仓房。以前年三十煮饺子,家家都烧豆荄,豆荄的谐音是‘都该’的意思,这一年自家日子过得好,有钱花,大伙儿都“该”你的。另外,豆荄燃烧的时候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像放鞭炮,过年嘛,图个吉利。
这次秋收,引来不少路过的人围观,大家纷纷感慨多年见不到打谷子、打高粱的场景了。
我的小秋收已圆满落幕,尽管收成有限,但所获得的快乐却更为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