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作者:据《长春日报》 时间:2024-10-15 阅读:2370
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于 涵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位置进行深刻考虑、系统谋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这是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后,又一项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指的是,建设各类卓越人才高度聚集、综合性强的高水平高能级人才高地;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指的是,聚焦国家亟需创新突破的领域方向,强化比较优势,打造有突出特点、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引聚平台。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需要有若干战略支点的支撑,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作为重要战略支点,精准对接国家需求,是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将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新空间和增长极,加速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增强国家人才发展竞争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人才引领驱动和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体协同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核心布局。《决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决定》同时强调,要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等。长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先后出台一系列精准措施,靶向发力,如打造人才创新港、规划建设院士创新创业引领区、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建设长春青年人才城等,加快推动“资”“智”回长,建设人才高地,充分显示了长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坚定决心。
突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决定》重申“授权、松绑”的基本改革路线,完善人才评价、交流、引进制度,突出人才评价的“实效”等。这为长春进一步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实施新的聚“才”行动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持续构建平台载体、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引育途径、深化激励保障,进一步推进长春人才政策体系化建设,吸引集聚广大人才。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协同联动。《决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多次部署技能人才工作,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职业教育为长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撑,并持续释放技能人才红利,职业教育正以全新姿态融入长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我们要依托长春教育资源禀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高地,培养、集聚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推进产才深度融合,激活“人才引擎”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带动发展的“第一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对于城市而言,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具有耦合效应,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是相互塑造的。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发展强。
以产引才,充盈人才“蓄水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产业发展派生人才需求是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的基本动力。近年来,我市汽车产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速发展,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此,我市通过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支持政策,充分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产引才的目标。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百所高校、百名博士”长春产业行系列活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会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多位博士成功“落位”,更使我们对以人才队伍量变催生生产力质变信心倍增。
以才促产,提升供需“匹配度”。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加大与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合作,通过定点培养等方式,为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人才培育“跟得上”促进产业升级“质量高”,不断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产才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产才融合不仅能让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助力人才加速实现自我价值,吸引、培育更多人才扎根地方、创新创业,从而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动能”。长期以来,我市坚持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与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和重点工作任务推进紧密结合,持续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市通过举办一些赛事活动,如“汽车企业技术需求挑战赛”,成功搭建政校研企创新交流平台,帮助在长企业解决了数十项技术创新难题,促进了产才融合,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三、营造一流人才环境,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必须拥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硬环境”。物理意义上的人才容纳,是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首堂课”。物质激励上的保障、生活条件上的满足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基本链接,这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激励人人皆可成才的支持体系,强化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稳定性支持,下定决心、保持耐心解决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快优化“软环境”。精神意义上的人才融入,是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必修课”。营造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完善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包容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推进创新文化融入城市品格塑造,将在情感层面提升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筑人才与城市发展的深度链接。要真正帮助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攻坚方向。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创新续航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