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4-10-15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壮大发展新动能

作者:据《长春日报》 时间:2024-10-15 阅读:160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壮大发展新动能
李 强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重在落实。当前,对长春而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就是要将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本地实际,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这一关键时期,以进一步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为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春实践。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动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指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效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意义重大。
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必须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国企从边际效率提高向边际效益提高转换、从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转换,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调整和优化国有资本在长春现有行业的分布状态,推动国有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多元化等方式,推动国有资本向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集中,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依据国家战略发展部署、推动吉林全面振兴需要、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要求,综合定位并赋予不同国有企业的差异化、互补性功能,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效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国有企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国资国企经营发展活力。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当前,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极大,在税收、GDP、技术创新、就业、企业数量等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作用。通过改革的方式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机遇,更好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坚实力量。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实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吸纳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的90%,民营经营主体突破154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的97%)。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从价格机制向价值机制转换、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换,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首先,消除市场竞争歧视性规定和壁垒。除自然垄断、涉及国家安全、基础公共服务等行业外,消减准入规定和壁垒,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竞争,激发经济活力。其次,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通过资金、技术、税收等综合化的鼓励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次,推动助企工作常态化。将助企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体系,做好惠企宣传、融资贷款、技术升级、法律援助等工作,积极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政策空间、提供服务支持。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决定》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有利于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需要在完善产业政策方面下大力气、做足功夫,充分利用好当前产业变革的发展契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从交易成本降低向附加值提高转换、从跟爬模式向现代经济体系转换,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第一,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区域布局,强力推进北湖未来科学城、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设涵盖高新技术领域多、覆盖未来产业范围广的创新载体和平台,形成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第二,完善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新兴产业金融服务水平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要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更多渠道、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通过设立科技银行、创投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等服务,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第三,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要确保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对具体政策要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构建支持创新生态,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是一个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跨越式发展过程,而要实现这种飞跃,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GDP经济向幸福经济转换,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幼、小、初、高”均衡化发展。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创造力。落实职称评定改革举措,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保障适龄群体全面受教育权利。二是深化科技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财政、税收、人才等制度改革,形成围绕支持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围绕长春发展需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谋划一大批科技创新工程,鼓励以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制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攻关。创建更多科创平台和产业园区,形成数量众多的科技创新“高地”。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大自主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人才发展规划,系统培养本土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平台,吸引聚集外部人才。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跨部门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高人才待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稳定人才发展政策,让各类人才在长春“安心、安身、安业”。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