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11

探访市第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作者:杨孝天 时间:2025-09-11 阅读:111


 养老是场“精细活”更是件“用心事”
——探访市第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 杨孝天
清晨,记者走进市第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温暖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窗照在安静的走廊上,护理人员脚步轻缓,逐个探视照护区的老人们,细心询问他们夜间休息和健康情况。户外活动区,有老人在慢慢散步,或靠在椅背上轻声聊天。食堂面点师傅已早早到岗,蒸汽氤氲中,刚出笼的花卷和馒头散发着香甜……一切平静而有序,福利中心寻常的一天悄然开启。
中心主任张志强介绍:近年来,中心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精细化服务体系——通过“网格化”明确岗位责任分工,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确保老人提出的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响应。“服务没有小事,只有做细做实,才能让老人安心、家属放心。”
在这里,护理长施红义和她的团队每天要完成大量照护工作,从协助起床洗漱、整理床铺,到喂饭喂药、健康监测,都要一一照应、细致服务。对失能老人还需要定时翻身、擦拭身体。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特长——有人善于沟通,就常陪老人聊天排解情绪;有人体力较好,主要负责老人移位和活动协助;还有人具有专业护理资质,重点负责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理。在此居住多年的几位高龄老人表示:“工作人员照顾得很周到,态度好,我们住得踏实。”
食堂是另一个重要服务单元。主管袁丽每天严格查验食材质量,并针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定制多样化食谱,提供低糖、低盐和软烂饮食等不同选择。“老人吃得好、吃得健康,才能在这里真正找到家的感觉。”她一边检查当天送来的蔬菜一边说道。厨房老师傅们也经常征求老人意见,及时调整口味和菜品。
今年76岁的孙明琴老人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对记者说:“在这儿吃穿不愁,有人照顾,还有人陪着说话,日子过得很舒心。”从农村来到中心居住的谢翠兰老人起初不太习惯清闲,后来在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下,协助照料同楼层的失能老人。“力所能及做点儿事,心里反倒踏实。”她笑着说。
在中心,温暖不仅来自规范的管理和专业的服务,更来自对老人日常需求和情感需要的细致体察。这里的日子安静寻常,却真正诠释了“老有所安”的朴实含义。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