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9-11

我市七十五名学子返乡实践侧记

作者:杨孝天 时间:2025-09-11 阅读:111


 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
——我市七十五名学子返乡实践侧记
本报记者 杨孝天
暑假期间,75名大学生在团市委的精心组织下,开启了2025年度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的旅程。他们带着对故土的深情与求知的渴望,奔赴我市各部门、乡镇基层岗位,将青春的活力注入家乡发展的脉搏,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学子反哺桑梓的责任和担当。
团市委:精心搭台 引凤归巢。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团市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学子“归巢”铺设坚实道路。7月18日,一场内容充实的社会实践对接暨培训会拉开帷幕。通过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家乡的发展蓝图与人才政策生动呈现;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对就业服务政策的专业解读,为学子们揭开了职场的第一层帷幕;“岭上岸”教育机构的公务员考试指导,为有志于服务家乡公共事业的学子点亮明灯。两位往届实践学生代表的倾情分享,为75名同学提供了最鲜活的成长参照。从政策赋能到经验传承,从宏观指引到微观关怀,团市委的细致安排为青年人才铺设了一条从校园认知通往家乡建设的实践之路。
躬身实践:在岗位上读懂家乡的重量。当青年学子走入家乡肌理,那些肩上的责任感便化作脚下的泥土与心中的温度。
在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科室参与实践的高悦淇,白天跟随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深入各类检测机构,亲历食品、建材、环境监测的严谨现场;夜晚则埋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文研习。这份沉浸让她深刻体会到“守护市场安全底线”的千钧分量,从参与“你点我检”食品安全行动到助力“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她为商户制作操作指南、手把手教学,以点滴之力优化家乡营商环境。
从团市委对接会的幕后工作再到触摸服务家乡实际的范芮岐,从策划构思、流程设计到物料准备,以严谨的责任心核对每一份纪念品与会议资料,确保了活动的顺畅运行。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她明晰了服务性工作对连接人才与家乡的关键作用。
在龙山满族乡政府实践的李东旭,对“基层”“家乡”和“责任”有了全新认知。在和平村汛期后排查道路安全隐患时,她与乡干部一同记录道路积水点和淤泥堆积路段的具体位置,细心的她注意到乡干部始终将村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放在首位,针对不同路况隐患现场讨论解决方案、迅速通知施工队修缮改造……这个过程让她直观感受到基层基础设施的微小细节与村民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也体会到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务实与高效。她说:“课本中‘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其生命力正蕴藏于乡干部们一次次踏实走访、一项项举措的落实之中。原来万里路的起点,正是脚下这片生养我的土地。”
青春答卷:75份热忱化作璀璨星河。从市场监管的一线严谨,到大型活动的周密策划,再到乡间道路的民生关切,75名返乡大学生以多元实践在家乡的经纬线上刻下了青春的印记。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提升的能力与开阔的视野,更有对家乡发展脉络的深切体认与反哺桑梓的赤诚情怀。
青年向下扎根,家乡向上生长。团市委精心铺设的这条“返家乡”之路,正成为青年人才与故乡发展同频共振的坚实纽带。当青春的热望与家乡的需要相遇,无数个“高悦淇”“范芮岐”“李东旭”的故事,正在岭城大地上汇成青春力量。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