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6-05

爱国拥党英烈——杜重远

作者:宣 时间:2025-06-05 阅读:115


 爱国拥党英烈——杜重远
杜重远(1897年——1943年),吉林省怀德县人(今公主岭市),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05年,入当地私塾读书,学习刻苦。1911年,考入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其间,参加学生反帝爱国运动。1917年,杜重远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陶瓷制造专业。1922年,他组织东京留学生进行反帝示威游行。同年春节,被推选为回国代表辗转沈阳、北平(今北京市)、天津等地开展反帝宣传。
1935年5月,由于《新生》周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帝国主义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竟屈从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勒令《新生》停刊。同年6月,在《新生》周刊将被反动当局查封的严峻时刻,杜重远依然撰文揭露敌人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最后胜利不是属于帝国主义者,到底是属于被压迫人民啊!”同年7月9日,杜重远被反动当局判处一年零二个月徒刑,成为轰动中外的“新生事件”。他被关押到上海漕河泾第二监狱后,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探监,鲁迅也为此向当局提出抗议,鼓舞他继续在狱中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入狱不久,他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开始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道理。1935年10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托人带信给杨虎城、张学良,呼吁团结抗日。1936年春,国民党当局慑于舆论压力,将他移至虹桥疗养院软禁。同年4月,张学良特到上海探监,两人密谈了促蒋抗日问题。同年8月,杨虎城又借治牙病机会住进虹桥疗养院,与他朝夕相处,共商抗日救国大计。1936年9月,获释后,他立即前往西安与张、杨晤谈,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事变爆发的第三天,杜重远在江西遭到软禁,并被押送到南京,直到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与宋庆龄、沈钧儒等人一起被中国共产党推荐为联合政府负责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冒险奔走于武汉、西北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9月,他在《抗战》专刊上撰文第一个介绍了周恩来的生平并刊载了周恩来、徐向前等人的言论。1938年,他在武汉、香港等地多次会见周恩来,逐步树立起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1939年,杜重远被邀请去新疆创办新疆学院并任院长。他为此竭尽全力,聘请茅盾、萨空了、张仲实等人任教,还邀请赵丹、高滔、于村、王为一等人从事文艺宣传活动,并在内地购买了被称为“文化列车”的3卡车书籍。与此同时,他在新疆学院开讲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课,组织“新疆学生暑期工作队”进行抗日宣传,并经常在《反帝战线》上发表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因此遭到新疆督办盛世才的嫉恨。1940年,他被软禁在家。次年5月18日,盛世才先捏造“汉奸”“托派”的罪名将他逮捕,后又施以30多种酷刑,逼其承认是“苏联间谍”“秘密共产党员”,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44年6月,盛世才派人在食物中放毒,使他肠肺烂穿,大量呕血便血。然后,盛又令人给他注射两支烈性毒药,将其运至东花园数丈高墙上,再从墙头推下杀害,并毁尸灭迹,时年46岁。
全国解放后,中共中央曾专门派出考察团到新疆寻找其遗骨,没有找到。1986年,其著述结集为《杜重远文集》出版。
杜重远的一生是矢志于振兴中华、抗日救国、英勇战斗的一生。他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位患难与共的忠诚朋友,是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者,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1983年5月3日,在杜重远牺牲4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他为“烈士”。1983年9月,邓小平为他题词:“杜重远烈士永垂不朽”,邓颖超为他题词:“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王震为他题词:“杜重远烈士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