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作者:(据《吉林日报》) 时间:2024-07-23 阅读:144
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张泉 宋晨)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等问题。
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我们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田晓航 李恒)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明确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为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决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实现“幼有善育”,对于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和减轻“养”的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决定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6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决定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具体部署。
“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说。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徐壮 周玮)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决定提出的‘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一脉相承。”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认为,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备的基础上,决定聚焦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关部署,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目的。
李国新表示,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做法。这一机制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要通过进一步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等,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高敬)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决定提出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如“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俞海说,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将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同时将助推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更加健全,保障碳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更加完善。
“推动这些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俞海说。
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
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孙少龙)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是规范领导干部履职用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工作连续性的有效措施。
“如果前、后任领导干部工作交接不够明确、规范,就容易产生‘调令到手,抬腿就走;责任不清,是非不明’的现象,导致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短期内难以发现,不利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认为,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释放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鲜明信号,是破解“新官不理旧账”、政策执行出现断点等现象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围绕健全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作出了一些制度性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今年2月,四川广元剑阁县就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党政干部古柏保护离任交接,责任范围扩大至全县29个乡镇,交接内容也扩大为管护范围、古柏数量、生长状况和履职情况,对交接前树木清点、资料归档、书面报告进行规范管理。
“健全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明确交接主体、细化交接内容、严格交接程序、明确交接责任、增强交接时效等至关重要。”宋伟认为,相对于“成绩清单”,更要注重“责任清单”的交接,同时应加大对“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的问责和惩处力度,充分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