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缝纫机
作者:许密 时间:2024-05-09 阅读:154
母亲的缝纫机
◇许密
假日,好友相聚,不知怎的就聊起了母亲和缝纫机,不由得心头泛起丝丝暖意。缝纫机哒哒、哒哒转动的声音,仿佛仍回响在耳际。曾经母亲和缝纫机的画面,如一沓泛黄的老照片,又像放电影一样,一帧帧在我眼前浮现。
母亲的这台缝纫机是方头,比一般机头要大且壮硕。如果把普通缝纫机比作纤秀的女孩儿,那么它就是霸气的男子汉。黑色油亮的机头上,“蜜蜂牌”三个铜制凸起的金色大字特别醒目,下面一行繁体小字“上海远东缝纫机制造厂”也是金色的。沿着底座有一圈金色花边,正中间是一只漂亮的金色蜜蜂图案——一个很有设计感的标识。
机头右侧是银色的密闭上轮,右后侧有一个圆圆的可以来回滑动的后盖,缝纫机核心部位一旦出现故障,这里可以随时打开,及时进行检查或修理。右侧肩头上有一根银色插线钉。工作时,把线轴插在这里,把线头拉向左侧功能区,就可以按照正确方法穿针引线,开始缝纫了。下方靠右手边也有一根同样的插线钉,作为备用线轴存放处,或可随时取用。左侧功能区的挑线杆、调压螺丝、夹线器、活压脚……可随时调整,随时显示工作状态。压脚下面有一块一头是弧形的可活动推板,银色亮晶晶的,拉开它就可以在下面安放线梭子……
缝纫机头安在一个紫檀色木质箱体上面,用两组小合页与台板衔接。平时它可以安静地睡在箱子里,扣上台面就是一张带有四个抽屉的小桌子,在上面读书、写字,很方便。如果母亲有活儿要做,就把箱子打开,缝纫机头就可以回到台面上来,这时台板就变成了母亲的操作台。
缝纫机台板下面是传动部分,右腿外侧有一个大的皮带轮,轮子上的皮带与机头连接,轮子上有一根传动轴连接脚踏板,而脚踏板靠脚一前一后的驱动来控制速度、频率和节奏。无论对旧衣服的修补,还是新衣服的制作,单的,棉的,薄的,厚的,它都可以胜任。只要操作正确,各部件就会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从而快速完成工作任务。
听,哒哒,哒哒哒,母亲的缝纫机又开始忙碌了……
那是初夏的一个周末,母亲从柜子里找出一块白底带有红色圆点的棉布,铺在一块板子上,准备给我做一件上衣。母亲先拿起一根皮软尺,在我身上左量右量,再用一片化石在花布上画线。弯线,直线,斜线,有实线还有虚线,母亲胸有成竹也轻车熟路。然后用那把大剪刀“咔嚓”“咔嚓”把这块布剪成不同形状的“七零八落”。之后,便坐到缝纫机前,把那些剪裁好的布片一块块地拼接起来。母亲盯着上下跳动的针脚,看着细密流淌着的线条,手脚并用,动作协调,把布片对齐、缝线、卷边……安静的屋子里,只听见缝纫机快乐地歌唱——哒哒,哒哒哒……只一会工夫,上衣的前后片就合在一起了。母亲把它披在我身上,仔细检查大小肥瘦情况,接着再进行深加工。袖窝的深浅,开领的大小,母亲都要做到分毫不差。缝衣领,上袖子,哪一面需要拉紧,哪一片需要打褶,母亲做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最后在两边衣襟儿上对称缝上两个圆形小口袋,这可是画龙点睛之笔,需要与可爱的荷叶领上下呼应,才能体现剪裁的艺术感。当母亲把做好的上衣给我穿上的时候,感觉特别合身而且漂亮,我心里那个美啊!再看母亲,正一边看着我微笑一边捶着自己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式而导致酸痛的腰部,她累了!
母亲的缝纫机,不仅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一家人服务,很多时候还要无偿地为远远近近的邻居帮忙。
一天晚饭后,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小杨叔叔,拿着一块藏蓝色卡其布急匆匆地来找母亲帮他赶做一件当时流行的吊袋中山装,声称要去辽宁外调,后天早上的火车……那意思就是明天衣服必须做好。男士上衣本来口袋就复杂,再加上这种吊在外面的口袋,工序流程非常繁琐,做工也必须精细,一天的时间怎么行呢?我看到了母亲的犹豫和皱起的眉头,但最终善良的母亲没有拒绝。她理解求人的不容易,何况叔叔要出远门,这个忙是应该帮的,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做。
制服是很讲究质感的,要合体、挺括。因此从设计到量体,到裁剪,母亲做得一丝不苟。当把每一部分都剪裁精准到位之后,母亲便打开缝纫机并坐了下来,心无旁骛地伴着缝纫机的“哒哒”声忙碌起来……那个夜晚,母亲忙了多久我不知道,我一觉醒来时,看到母亲还在缝纫机上忙着,弯曲的背影映在墙上,显得那么高大。当成衣出来,那位叔叔特别满意,当即穿上并千恩万谢地走了。母亲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如释重负地笑了!
母亲的这台缝纫机,在那个还没富起来的岁月里缓缓地转动着,悠扬地歌唱着。做棉衣,缝被套,做鞋垫,缝沙包……尽职尽责,也无怨无悔。它见证了母亲的勤劳,温馨了我们的生活,也温暖了邻里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