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酱菜传承醇厚滋味
作者:杨孝天 时间:2025-09-11 阅读:104
本报讯(记者 杨孝天)夜幕下的公主岭历史文化街区,“金秋丰收市集”人潮涌动。非遗酱菜摊位前咸香扑鼻,引人驻足。第五代传承人孙洋用一罐罐匠心酱菜,为丰收图景增添一道醇厚滋味。
“快来尝尝我们的香辣木瓜丝,爽脆开胃!”孙洋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游客。他的展位上,香辣贡菜、泡椒海带、酸辣海松茸等十几种酱菜琳琅满目,成为市集特色餐饮区里一个独特的“风味档案馆”。
满头银发的赵敏雅尝了一小块酱香芥菜丝后,眼睛顿时亮了,她说:“这味儿正!嘎嘣脆,跟我年轻时候在合作社吃的一模一样!”她当即买了两大罐,说要带回去和老伴儿一起“忆忆旧”。李立辉被孩子拉到了摊位前,小朋友指着色彩鲜亮的泡椒海带说,看着就有食欲。孙洋笑着递上一份试吃的海带丝,孩子尝过后直竖大拇指。李立辉也表示:“平时总担心孩子吃零食不健康,这个看着就干净,给他买点当小菜,开胃又营养。”她最终选购了口味温和的海带丝、木瓜丝和海松茸。无独有偶,一位熟客的到来让孙洋笑逐颜开——“老板,给我来五罐贡菜!上次在你直播间买的,没几天就吃完了,这次可得囤点货!”两人像是老朋友一样寒暄起来,孙洋一边麻利地装袋一边说:“就知道你好这口,这次特意给你多备了些。”当罐盖旋开,“啵”的一声,一股浓郁的酱香随之四溢,立刻吸引了周围一圈人的目光,孙洋趁机招呼大家品尝:“来来来,都尝尝,这是咱家的招牌,香辣贡菜,不好吃不要钱!”大家被他的热情感染,纷纷品尝起来。
孙洋与酱菜的缘分,始于光绪年间传承下来的家族技艺。在儿时弥漫着酱香的家庭作坊里,他耳濡目染,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做酱菜,就像做人,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孙洋一直坚守的原则。他坚持手工制作,认为这蕴含着机器无法复制的温度与情感。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他不断创新,开发出多个新品种,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产品一直秉承以手工为主,既能传承技艺,也能让味道更有‘温度’。”孙洋拿起一罐酱香芥菜丝介绍道,“我们坚持使用新鲜食材,严格控制腌制的时间和温度,确保最佳风味。”他的坚守赢得了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孙家酱菜销往全国各地,让这份“公主岭味道”走出东北。
本次金秋丰收市集,不仅为农副产品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像孙洋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打开了拥抱市场的新窗口。他的摊位,与满族剪纸、农民画、葫芦烙画等14个非遗项目一起,共同构成了公主岭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场景。这里既有主导产业的“金色实力”,也有非遗老字号的“醇厚底蕴”,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讲述着“中国玉米之乡”的丰饶物产与深厚文化故事。
转眼间,孙洋的摊位前产品已经销售过半,市集的热闹仍在继续。他忙碌地装着酱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的守艺与创新,正是公主岭这座古城在时代发展中,既珍惜传统又拥抱未来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