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1-16

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作者:于昕玉 时间:2025-01-16 阅读:145


 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记十屋镇青少年读书室创办人岳坤
本报记者 于昕玉

 

“我这读书室有100平方米左右,各类图书4300册,基本可满足镇内各类人群阅读需要。”69岁的岳坤是十屋镇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镇关工委主任。2015年,他退休不退岗,创办青少年读书室,播撒阅读的“种子”,传递文明新风。

说起创办读书室的初衷,岳坤说:“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学生放假后就沉迷于手机中,侵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同时,不少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高质量的陪伴。于是,他便萌生出在镇里创办青少年读书室的想法。”

退休后,岳坤利用自家在镇内临街的1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自费开办青少年读书室,免费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开放,可以在读书室阅读,也可借阅。读书室配置了电视机、影碟机、无线网络和各类报刊杂志10余种。几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读书室的建设和管理上,自费5万余元购置各类图书和器材,并设立了青少年红色经典图书专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室管理上。在他的努力下,读书室不断扩大,藏书由初期的3200册,增加到4300册。

“读书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时~6时开放,周六周日全天开放。至今,读书室已经借阅图书上百册。”岳坤说,在图书借阅的基础上,青少年读书室还组织开展了传统文化和礼仪培训、读书会讲座、亲子阅读活动等。同时,他建立了“十屋青少年读书群”,在微信群里同经常参与读书的孩子、家长及“五老”推介图书信息,吸引更多读者积极参与。现在读书室已有200多套音像制品、红色经典影片,供读者观赏。

近两年,阅读者中老人、家庭妇女、工商业者、少儿及学生家长逐年增多。为此,他又为读书室配备茶水、软座椅、花镜、放大镜、纸和笔,设立儿童图书专柜,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今年以来,读者中有82~87岁的老人,还有5~6岁的幼儿,有时是祖孙三代一同来,各选所需。为了鼓励阅读,读书室还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每年在“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节庆日,举办一次读书纪念活动,让读者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并拿出20本有纪念意义的图书奖励给参与读书活动积极、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几年下来,已有80多人和家庭得到了读书室的奖励,极大鼓舞了群众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我们的下一代要爱读书、会做事、学做人,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今,岳坤把自己丰富的图书管理经验用于这处公益图书馆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充盈书香气息。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