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者:(据《长春日报》) 时间:2024-11-07 阅读:114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花傲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第二个结合”的精神要义,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十分必要。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量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学生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各样文化的熏染,常常陷入认识不清、观念打架的尴尬境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经过了历史检验,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学会比较反思,增强文化鉴别力。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维与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让他们明白站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应该坚持的底线,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实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主体,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持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既要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要懂得为何发扬、如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道德模范等进入课堂,开展非遗传承培训、传统文化艺术展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领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实质。
树立系统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高校要在宏观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形成环境和结构内容,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高校的思政工作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更好育人的目的。再次,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所在区域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文博场馆、文物建筑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当地文化传承典型案例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从而有效发挥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丰富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