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里的美好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李佳瞳 时间:2024-09-03 阅读:232
“哨”里的美好生活
高粱秆儿哨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乐器,是东北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我市的文化瑰宝,更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农民的智慧和田间的乐趣,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高粱秆儿哨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大榆树镇两半屯村刘学仁的太爷爷刘永泰创制。最初,刘永泰只是用高粱秆儿修理成哨,在苦闷寂寞之时吹上几口,逐渐演绎成熟后,能吹出民歌小曲。
刘永泰的后代,包括刘学仁的爷爷刘芳春和父亲刘明财,都继承了高粱秆儿哨的吹奏技巧,并将其传承至今。刘学仁本人更是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自1975年至今,一直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适合东北农民、乡土气息浓郁的高粱秆儿哨音乐。
高粱秆儿哨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却需要一定的技巧。演奏艺人就地取材,折一高粱秆儿,割开一块条形表皮做哨片,挖出部分内瓤,秫秆儿哨即制作完成。其形似圆柱,长约8~10公分。
演奏时,艺人手握三分之二的部分,没有任何音阶、音孔、键盘,仅凭气息控制,便能吹出美妙动听的乐曲。高粱秆儿哨音量极大,足以压住唢呐的音量,既能单独演奏,又能与各种乐器合奏,精美小巧深受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