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4-03-05

秦家屯古城

作者:(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 时间:2024-03-05 阅读:816


 秦家屯古城
 

 
    秦家屯古城是辽代信州治所,是吉林省内规模宏大、出土文物丰富的辽代古城之一,坐落于今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东南约0.5公里处。
秦家屯古城是辽朝所建,为辽朝东京道信州彰圣军治所。古城远近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东辽河、卡伦河、二道河子、小二道河子、三道岗河、兴隆河流经该片区域,并有大片大片的沼泽地。古往今来,此处都是天赐的农牧膏腴之地。且南距古城5.5公里,东辽河东岸有戥子街村(古称邓子村),村西东辽河岸边地势平坦,河面开阔,水流平缓,可泊大型渡船,为漕渡、漕运的优良天然渡口。又是中原地区通往东京道龙州(黄龙府)、益州、威州、潮州等地的必经之地。
开泰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发现此地在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于是,在此处筑城,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叫信州。金灭辽后,金朝继承了辽朝在东北的版图,地方设路、府、州、县。“上京路下属……信州……信州彰信军剌史,辽开泰七年取诸路汉民置,金因之”。金朝此处仍称“信州”。
信州城大体呈长方形。东墙长1028米,西墙长1007米,南墙长672米,北墙长673米,全城垣总计周长为3380米,占地约70公顷。北墙垂直高度为6.3米,东西南三面高约7米。城垣顶宽1~1.5米,基宽16.6米。城墙由凝固黄土、黄褐土和淤泥灰土夯筑。凝固黄土坚硬,多在墙之下部,高约2米。2米以上为凝固黄土和黄褐土间杂使用。有的地方则纯为黄褐土。黄褐土多在墙之中部和上部,取自于城外四周土地。凝固黄土和黄褐土衔接处,有炭灰、石英颗粒以及被火烧而完全炭化的谷物等。淤泥灰土取自河泥,经日晒风化而成,多附于城墙外壁。城墙四面各开一门,宽6~10米不等。门外都设有瓮城。东、西瓮城门口都向南开,南、北瓮城门口都向东开。
东、西瓮城北侧的墙均向南转折,其长度分别为55米和66米。南、北瓮城的西墙均向东转折,其长度分别为53米和52米。东瓮城位于东墙北段,北距东北角楼360米。南瓮城位于南墙西段,西距西南角楼294米。西瓮城位于西墙北段,北距西北角楼394米。北瓮城位于北墙东段,东距东北角楼310米。在西城门和西瓮城门口之间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口内壁还用砖砌拱门洞。正对瓮城门口,都筑有一座稍微高出墙顶的马面。马面到瓮城门的距离均不相等。东马面距东城门74米,西马面距西城门64米,南马面距南城门20米,北马面距北城门32米。马面向外突出城垣的部分呈半圆形,北马面和东马面的半径都是7米,西马面半径是5米。马面高出城垣部分,东、北马面直径均为12米,南马面为15米,西马面较小,仅8米。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建筑,西北角楼格外高大、险要,最大直径12米,垂直高度为8米。
城内在南门到北门之间,修有一条大道,大道两旁从南到北为房舍建筑;在南北大道北距北门口约500多米,正与西门相对的地方,在大道两侧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范围内修建有成片的房舍;城内西南城角处,北距西城墙约40米处也建有一小片房舍。城外,北城墙外西端,西北角城东北方向约180米的地方,建有圆形土台一座,直径26米,其上的建筑物用长方形砖修建,其顶用板瓦和筒瓦苫盖,土台西部有一块花岗岩柱础,边长90米的正方形,厚30厘米。西瓮城西北,方向145°,距西瓮城门口约210米亦建有一座土台,直径21米,建筑物亦用长方形砖修筑,红色、青灰色板瓦和筒瓦覆其顶。土台北部有花岗岩长方形石条一块,长1.1米,宽0.8米,厚0.4米。北门东侧有古洞一处,深不可测,伸向哪里无人知晓,洞口修庙一座,称大仙堂,香火不断。东门北侧亦有小庙一处,亦称大仙堂。
城垣外面还挖有护城河,每一面的护城河分为三道。由里及外第一道护城河宽14米,第二道护城河宽9米,第一道和第二道护城河之间有一条7米宽的土脊,第三道护城河宽11米,第二道和第三道护城河之间也有一条土脊,宽11米。总之,信州城城墙、城门、角楼、马面、护城河、房舍建筑、道路一应俱全,固若金汤。
岁月无情,雄伟的辽金信州治所秦家屯古城已成为历史。护城河已经干涸,夷为平地,仅个别处留有残痕;鳞次栉比的房屋已变成了一道道土脊;高大坚固的城墙已成断垣残壁。城内土地已改造成良田千亩,年可产优质粮谷1000多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秦家屯古城出土过丰富的遗物,有铁箭头、铁刀、铁甲片;牛、马四肢骨,猪牙骨;大缸装的和散落各处的铜钱;还有铜洗、铜铸壶、佛教铜造像、石磨;辽三彩小碗、双鱼瓷碗、瓷盘、素面瓷盘、瓷碟、影青暗花小碗;陶朴满、陶盆;骨牌、象牙筷子;青灰色砖瓦、红烧土、木炭灰、炭灰、铁矿渣、白瓷片……
秦家屯古城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屯古城是辽代信州治所,是吉林省内规模宏大、出土文物丰富的辽代古城之一,坐落于今公主岭市秦家屯镇东南约0.5公里处。
秦家屯古城是辽朝所建,为辽朝东京道信州彰圣军治所。古城远近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东辽河、卡伦河、二道河子、小二道河子、三道岗河、兴隆河流经该片区域,并有大片大片的沼泽地。古往今来,此处都是天赐的农牧膏腴之地。且南距古城5.5公里,东辽河东岸有戥子街村(古称邓子村),村西东辽河岸边地势平坦,河面开阔,水流平缓,可泊大型渡船,为漕渡、漕运的优良天然渡口。又是中原地区通往东京道龙州(黄龙府)、益州、威州、潮州等地的必经之地。
开泰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发现此地在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于是,在此处筑城,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叫信州。金灭辽后,金朝继承了辽朝在东北的版图,地方设路、府、州、县。“上京路下属……信州……信州彰信军剌史,辽开泰七年取诸路汉民置,金因之”。金朝此处仍称“信州”。
信州城大体呈长方形。东墙长1028米,西墙长1007米,南墙长672米,北墙长673米,全城垣总计周长为3380米,占地约70公顷。北墙垂直高度为6.3米,东西南三面高约7米。城垣顶宽1~1.5米,基宽16.6米。城墙由凝固黄土、黄褐土和淤泥灰土夯筑。凝固黄土坚硬,多在墙之下部,高约2米。2米以上为凝固黄土和黄褐土间杂使用。有的地方则纯为黄褐土。黄褐土多在墙之中部和上部,取自于城外四周土地。凝固黄土和黄褐土衔接处,有炭灰、石英颗粒以及被火烧而完全炭化的谷物等。淤泥灰土取自河泥,经日晒风化而成,多附于城墙外壁。城墙四面各开一门,宽6~10米不等。门外都设有瓮城。东、西瓮城门口都向南开,南、北瓮城门口都向东开。
东、西瓮城北侧的墙均向南转折,其长度分别为55米和66米。南、北瓮城的西墙均向东转折,其长度分别为53米和52米。东瓮城位于东墙北段,北距东北角楼360米。南瓮城位于南墙西段,西距西南角楼294米。西瓮城位于西墙北段,北距西北角楼394米。北瓮城位于北墙东段,东距东北角楼310米。在西城门和西瓮城门口之间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口内壁还用砖砌拱门洞。正对瓮城门口,都筑有一座稍微高出墙顶的马面。马面到瓮城门的距离均不相等。东马面距东城门74米,西马面距西城门64米,南马面距南城门20米,北马面距北城门32米。马面向外突出城垣的部分呈半圆形,北马面和东马面的半径都是7米,西马面半径是5米。马面高出城垣部分,东、北马面直径均为12米,南马面为15米,西马面较小,仅8米。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建筑,西北角楼格外高大、险要,最大直径12米,垂直高度为8米。
城内在南门到北门之间,修有一条大道,大道两旁从南到北为房舍建筑;在南北大道北距北门口约500多米,正与西门相对的地方,在大道两侧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范围内修建有成片的房舍;城内西南城角处,北距西城墙约40米处也建有一小片房舍。城外,北城墙外西端,西北角城东北方向约180米的地方,建有圆形土台一座,直径26米,其上的建筑物用长方形砖修建,其顶用板瓦和筒瓦苫盖,土台西部有一块花岗岩柱础,边长90米的正方形,厚30厘米。西瓮城西北,方向145°,距西瓮城门口约210米亦建有一座土台,直径21米,建筑物亦用长方形砖修筑,红色、青灰色板瓦和筒瓦覆其顶。土台北部有花岗岩长方形石条一块,长1.1米,宽0.8米,厚0.4米。北门东侧有古洞一处,深不可测,伸向哪里无人知晓,洞口修庙一座,称大仙堂,香火不断。东门北侧亦有小庙一处,亦称大仙堂。
城垣外面还挖有护城河,每一面的护城河分为三道。由里及外第一道护城河宽14米,第二道护城河宽9米,第一道和第二道护城河之间有一条7米宽的土脊,第三道护城河宽11米,第二道和第三道护城河之间也有一条土脊,宽11米。总之,信州城城墙、城门、角楼、马面、护城河、房舍建筑、道路一应俱全,固若金汤。
岁月无情,雄伟的辽金信州治所秦家屯古城已成为历史。护城河已经干涸,夷为平地,仅个别处留有残痕;鳞次栉比的房屋已变成了一道道土脊;高大坚固的城墙已成断垣残壁。城内土地已改造成良田千亩,年可产优质粮谷1000多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秦家屯古城出土过丰富的遗物,有铁箭头、铁刀、铁甲片;牛、马四肢骨,猪牙骨;大缸装的和散落各处的铜钱;还有铜洗、铜铸壶、佛教铜造像、石磨;辽三彩小碗、双鱼瓷碗、瓷盘、素面瓷盘、瓷碟、影青暗花小碗;陶朴满、陶盆;骨牌、象牙筷子;青灰色砖瓦、红烧土、木炭灰、炭灰、铁矿渣、白瓷片……
秦家屯古城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
请选择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