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重兴村变了样
作者:马俊超 时间:2024-01-11 阅读:221
共建共享 重兴村变了样
本报讯(记者 马俊超)晚饭过后,夕阳余晖下,玻璃城子镇重兴村村委会的小广场聚集了不少村民。随着秧歌调的响起,村民们欢快地扭起来。
17岁离开家乡,当过兵、做过医生,10多年前,退休后长期住在离村子100公里的市区的李晓明决定,跟老伴儿一起带着两岁半的孙子来村里定居。
重兴村居住人口不足2000人。坑坑洼洼的水泥搓板路、杂草丛生的水坑……多年来,居住环境问题曾持续困扰着当地村民。
“以前,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艰巨。”重兴村党支部书记汪守山说,“村‘两委’曾试图通过填充山皮石、喷洒除草剂等方法来改善,收效甚微。干柴到处堆放,旱厕不拆,村路被占道,这些都是硬伤。”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落实,我市开展“千村示范”工程,重兴村作为我市的示范点位,这无疑给重兴村带来了新的机遇。
75岁的村民马春方回忆起跟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去试点村参观时的情景:“两辆车,8个人,走了三四个村子,各有各的特点,清一色的干净宽敞,有的墙上还画了壁画,看到人家做得这么好,我们羡慕,有了动力。”当晚回去后,汪守山就在村民座谈会上分享了感受,鼓励大伙儿加入共同建设的队伍里来。
原本只有4个人的村“两委”,成立了一支由14名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队伍,去各家征集改造意见,规劝占道的村民拆除院墙,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不到4个月的时间,拆除破屋9栋、棚子3个、院墙5处,全村完成环保厕所改造,腾退菜园790平方米。110多名村民义务投劳。“现在可真好,环境变美了,住得舒服,休闲娱乐有地方去。”马春方说。
2023年11月末,100多名在外务工的村民返回了家乡,从加宽了的入村柏油公路开始感受到村屯巨变。每个屯都铺上了柏油路,还修了村民活动广场,村民们或沐浴阳光,或体验新添置的健身器材。
“家乡的变化这么大,我们由衷地高兴。”长年在北京务工的村民丁品秋兴奋地说,“入村的道路从坑洼狭窄的黄土路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柏油路,居住的房屋从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重兴村可谓旧貌换了新颜,现在的生活特别有奔头……”
在汪守山看来,让村民成为建设宜居乡村的中坚力量是重兴村改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共同缔造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大家都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