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30期
 
手机看报
王秋举和她的稻渔科技小院: 让南方小龙虾在东北黑土地上安家
新闻作者:杨孝天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秋举和她的稻渔科技小院:
让南方小龙虾在东北黑土地上安家

本报讯(记者 杨孝天)怎么能让南方的小龙虾在黑土地上安家落户?小龙虾产业在东北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小龙虾繁育难题?在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的稻渔科技小院,吉林农业大学王秋举团队经过年复一年的潜心钻研,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培育技术”,为南方小龙虾在公主岭市乃至吉林省的规模化健康养殖扫清了关键障碍,养殖规模与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跨越气候差异的探索

东北较长的冬季和较晚的回暖期,为传统的稻米种植提供了沃土,但对于需要早春温暖水体的南方小龙虾养殖而言,却成了天然的挑战。南方虾苗的最佳投放窗口是三四月份,此时的岭城春寒料峭,大地还未完全苏醒。当5月本地水温终于适宜时,南方优质虾苗的供应期已过,长途运输后的虾苗体质下降,难以适应初春池塘的温度波动和水质环境,早期尝试养殖存活率极低,损失较大。这道因气候差异形成的技术瓶颈,成为摆在科研团队和有意尝试小龙虾养殖农户面前的现实难题。

扎根小院:八年磨一剑终“破冰”

面对这一科学难题,吉林农业大学王秋举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在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成立了稻渔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与土地和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简陋的小院里、在农户的池塘边,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试验研究。失败是科研路上的常客,外界的观望与疑虑也时时存在,但团队凭着服务农业、助力农民的坚定信念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经年不辍地观察、记录、分析、改进。这份扎根大地的坚持,终于在2021年结出硕果——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培育技术”。

“中间培育”:虾苗北上的“适应密钥”

这项核心技术的精髓,在于为南方虾苗量身打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过渡期”:一是运输保障,虾苗在南方启运前进行低温处理,有效降低其新陈代谢和应激反应,显著提升了长途运输至我市的存活率;二是缓冲过渡,虾苗抵达后,并非立即投入大田,而是进入温度可控、水质营养条件优化的专用育苗池或设施中暂养,有效避开了我市初春不稳定的外界环境;三是精准培育,在暂养池中,虾苗摄食团队特制的超细颗粒、高营养开口饲料,辅以培育的天然浮游生物,使虾苗体质得到快速增强,并逐步适应本地水质水温;四是适龄放养,待虾苗在优越环境中生长至3~5厘米、体质健壮、完全适应本地环境后,才被移入稻田生态养殖。这套系统化的技术方案,成功弥合了地域与气候差异带来的鸿沟。

南崴子村见证“破茧成蝶”

技术的突破首先在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2022年8月,当南方持续高温影响小龙虾供应时,应用“中间培育技术”的村民赵春雨的试验田喜获丰收。他养殖出的7钱以上大虾品质优良,卖出了每斤55元的好价钱,吸引了众多顾客,甚至有人专程驱车到田边购买,产品供不应求。赵春雨的成功实践,生动证明了“寒地”养殖小龙虾的可行性。目前,已有3家农户加入养殖行列,该村也逐渐成为本地特色水产养殖的新亮点,赵春雨本人也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亩。2024年,该村养殖总面积已发展至1000亩,平均每亩盈利超过400元。乘此东风,2025年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至2000亩。

从一村到多地,科技兴农路正宽

南崴子村的成功只是一个起点。王秋举团队积极推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她鼓励学生沉下心来,扎进农村生产一线。团队学生们在白城、伊通、辉南建立3个养殖基地,用青春浇筑“技术——产业——人才”的闭环。他们把复杂的养殖技术转化为农民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双边沟是虾蟹跑道”“螃蟹蜕壳就是换新衣”等形象语言,编写的“三看”(看保水性、看环境、看管理)口诀在农户中广为流传。团队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技术普及,“寒地小龙虾蜕壳实录”播放量超50万次,线上解答技术问题3000余条,通过科技的力量,点燃生态渔业和稻虾共作的“星星之火”。

在该团队的带动以及技术支持下,公主岭市桑树台镇春园村荷润稻香合作社还全力打造了小龙虾“寒地”育养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勾勒出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

王秋举常说:“农民的问题就是科研的方向。”公主岭的成功实践深刻印证了这一点。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公主岭及全省稻渔生产一线,让这项富民产业走得更稳、更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