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赵世斌
东北方言中的“磨洋工”,从来不是一个平常的词汇。它如同一把被时光淬炼过的暗器,闪耀着民族在困境中的不屈锋芒。
溯源其始,20世纪初,美国以庚子赔款营建协和医院,对砖面平整度的极端要求,被称“磨砖对缝”。因工程由洋人主导,打磨砖面的劳作叫“磨洋工”。当日寇的铁蹄踏碎东北的宁静,“磨洋工”这个词悄然被注入了历史重量。1931至1945年的日伪时期,无数中国劳工被驱赶到工厂、矿山、铁路,在刺刀与皮鞭下从事着牛马般的苦役。日伪时期东北三省劳工人数达数百万之多,多半致死,留下了数不清的“万人坑”。直接的反抗往往意味着血肉横飞,而“磨洋工”,这看似消极的状态,却成了弱者最锋利的武器。
故意拖沓的身影里,藏着对奴役的无声拒绝;悄悄损坏的机器上,凝结着不甘屈服的意志;夜间偷换的产品中,交织着千万劳工的集体默契。流传于工棚的顺口溜“磨洋工,磨洋工,拉屎撒尿半点钟”,哪里是偷懒的戏谑?分明是用最卑微的方式,与侵略者进行着一寸一分的较量。在沈阳的兵工厂,民工们把砂子偷偷装进弹壳,让日军的炮弹沦为废铁;在营城的煤矿,他们让煤的产量骤减;在轰鸣的车间,他们让机器的运转时断时续。这“磨”不再是砖的表面,而是对强权的消解——它没有罢工的激烈呐喊,却如蚁蛀堤般动摇着侵略者的后勤根基;这种“慢撒气”的方式糊弄洋鬼子,它没有冲锋的壮阔身姿,却以千万人的默契,织成了一张无形的抵抗之网。
“磨洋工”一词从口头流传到抗争策略的蜕变,恰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生长出的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反抗未必都是金戈铁马的壮烈,当力量悬殊时,隐忍中的坚守、卑微里的智慧,同样是照亮黑暗的星火。那些在苦役中“磨洋工”的无名者,或许从未登上历史的前台,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即便身陷绝境,尊严与勇气也能如砖石般坚硬,在与压迫的反复“打磨”中,终成斩断魔爪的利刃。
“磨洋工”这三个字,早已超越了方言的边界,成为一段沉默史诗的注脚。它记录着弱者的倔强,见证着无声的呐喊,更昭示着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于尘埃中绽放的不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