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张雁喧)在黑林子镇迎丰村,家家户户的农家院正悄然变身增收园:村民在房前屋后的“方寸地”里精耕细作,时令蔬菜和新鲜瓜果挂满枝头,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农家院产品不仅丰富了自家餐桌,更鼓胀了村民的钱袋子。近年来,迎丰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让小庭院成为乡村振兴大舞台,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特色路。
能人引路,激活庭院潜力
走进村民门秀丹家的院子,十几种蔬菜正值成熟期:带刺的黄瓜缀满藤蔓,棱角分明的秋葵挺立如簪,翠绿的豆角在竹架上随风轻摆……这个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小院,是她经营了20年的“绿色银行”。“今年种了5亩地,一亩地能挣1万元,总共收入5万多呢!”门秀丹算起账来满脸笑容。
看到门秀丹靠庭院种菜过上好日子,村民们纷纷动了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90多户村民在自家院落开辟“增收园”,昔日自种自吃的零散地块,成了精耕细作的致富田。从一个人富到一群人兴,能人引路让庭院经济在村里扎下了根。
技能加持,种出专业范儿
要让庭院产出“真金白银”,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技术。迎丰村打出的“组合拳”里,技能培训是重要一招。村里专门请来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员,走进田间院落手把手教村民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还让门秀丹这样的先行者介绍经验,分享错峰种植、精细化管理的“土”经验。
“跟着技术员学技术,产量高了不说,品相还好,客商抢着要!”村民李大姐举着刚摘的青椒笑得合不拢嘴。专业指导让村民们从业余种植迈向专业生产,小庭院里种出了高品质、高产量的“金疙瘩”。
畅通销路,好货卖出好价钱
“酒香也怕巷子深”,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还得打通“卖得好”的环节。迎丰村党支部主动出击,一边对接外地客商、生鲜超市,一边联系电商平台,为村民搭建起稳定的产销桥梁。村民们再也不用肩挑手提跑市场,客商直接上门收购,新鲜蔬菜从地头到柜台无缝衔接。
“村里联系的客商比市场价高两成,还上门拉货,省心又赚钱!”正在打包蔬菜的王大哥算起增收账,眼里满是笑意。从“愁销路”到“不愁卖”再到“卖好价”,畅通的渠道让庭院里的收成快速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现金。
从“方寸地”到“增收园”,迎丰村党支部正探索“庭院+电商”新模式,让新鲜蔬果通过网络走向更远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