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钱儿”趣谈
◆王 爽
每逢春节,家家都要贴春联、贴挂钱儿,这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
儿时记忆里,每当除夕那天吃过早饭,我家就热闹起来,左邻右舍拿着五色纸,来求父亲给写春联,求母亲给剪挂钱儿。父亲是屯子里识字最多的,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母亲手巧,从小跟太姥姥学会了民间剪纸。只见母亲用剪刀在五彩纸上一剪一扭的,简单几下,一张张挂钱儿便脱颖而出。
我问母亲:“为什么过年都要贴挂钱儿呢?”母亲说;“听老辈人讲,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恶鬼,每到春节就要来吃人。人们为了辟邪驱鬼,春节时就剪刻出花花绿绿的挂钱儿,贴挂在大门和窗户上,用来吓唬‘年’,避免它进门作祟,以求平安。”
庭院里有了这些色彩鲜艳的挂钱儿,既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又极富民俗情趣。正如唐代诗人韦庄所描写的:“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由此可见,挂钱儿至晚始于唐代。
挂钱儿通常是用红纸或五彩纸剪刻而成的,花纹精致细腻,图案精美清晰,是一种传统的刻剪艺术,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图案中大都为铜钱状,因此得名“挂钱儿”,有些地域也叫“挂签”“门帘儿”“门吊子”……挂钱儿在乡村最为盛行,除房门、窗户外,也有把它贴在仓房、鸡舍、猪圈和井台上的,呈现出浓厚热烈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氛围。人们喜爱挂钱儿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钱”字,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从前的挂钱儿,图案有“麒麟送子”“连年有鱼”“吉庆丰收”等等,也有在上边剪出“福”字和“喜”字的,更多的是比较简单的铜钱样式。挂钱儿多为长方形,由中心、边框、穗儿构成。大的长约一尺,宽约半尺,小的按比例对应缩小。现在市场上卖的制式挂钱儿,一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把一摞厚厚的彩纸,画上要呈现的图案和文字,然后由精巧锋利的刻刀加工出来的。制式挂钱儿大都图案简练,具有粗线条的艺术风格。曾经有个谜语:“长方形,一块板儿,哩哩啦啦胡椒眼儿,中心衬着图和字儿,辞旧迎新添风采儿。”谜底便是挂钱儿。
挂钱儿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挂钱儿的图案也逐渐增加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创新,如增加了“龙凤呈祥”“双龙戏珠”“梅花四喜”等图案,字样也由过去的“和平”“胜利”扩展到“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另外,制作挂钱儿的材料及其尺寸也有变化,现在常见用布或丝绸刻剪成几米的大型挂钱儿,悬挂于大市场、大礼堂等公共场所,在醒目地装点烘托室内吉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书记载:“挂千者(即挂钱儿),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因此我们在贴挂钱儿时,要把上沿与“福”字或横批贴牢,让下面悬空。这样,那些丝丝缕缕垂吊的小穗儿,便会随风飘荡,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在本来就鲜艳的色彩上加之动感,给节日里的庭院,带来情景交融的闹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