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67期
 
手机看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新闻作者:刘 睿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刘 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也曾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长春优势
 
科技创新是助推产业创新的驱动力。长春科教资源富集,拥有高等院校49所、独立科研机构83家、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35万人、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去年8月,长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真正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地校院企携手”。在围绕破解科技创新中的瓶颈时,长春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关键,把满足转化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机制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科技评价制度、扶持奖励政策、服务保障机制,努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资金方面,依托政府引导基金“长兴基金”设立科创类母基金100亿元,大力支持域内科创类项目;市场方面,长春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概念验证中心,邀请专家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审查评估,深度挖掘其商业价值,找准影响转化的关键症结;技术方面,长春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助推需求与成果“双向奔赴”,有力推动车载软件、轮胎质检、半导体设备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攻关加速突破。
产业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落脚点。近年来,长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等重大科技专项,助力中国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汽集团着力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联、智舱、智驾、智算、智能底盘等领域实施技术攻关,已突破数百项关键核心技术。出台科技创新“17条”政策,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打造长春智慧法务区,努力满足科技创新、投融资等方面的法务需求,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2023年,长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开发展新空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春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以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要不断推动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要素深度整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有效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动态平衡。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赓续工业血脉,充分发挥汽车制造、航天科技、卫星制造等产业底蕴优势,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突破更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多路径挖掘前沿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为国家产业安全贡献力量。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推进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和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做强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光电信息、绿色能源、现代文旅和会展四个新兴产业,加快抢占氢能和新型储能、航空航天及应用、半导体、新材料、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影视文创、数字经济七个新高地,着力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高质量基础研究和通用技术供给,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和政策等各类要素聚集,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融合化的未来产业生态。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快落实《长春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统筹用好支持资金,全方位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速转型成长。充分发挥长春算力中心、规模化数据中心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智改数转”平台作用,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促进中心、“产业大脑”等“数字底座”,推广普及5G+、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夯实基础、助力赋能。要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采取典型示范、技术扩散、聚集孵化以及产业链引领等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在订单、设计、生产等多方面协同联动,携手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全面推进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夯实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不断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创新的机制,引导企业基于发展需求,积极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光机所、应化所等科研院所对接,不断加大科创资金投入,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要注重发挥一汽、长客等国家级“链主”企业作用,持续推动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好地整合创新资源,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充分发挥大中小微企业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不断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长春规模化落地。围绕成果转化抓平台建设,大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科技产业园区,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高标准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解决技术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流动机制,建立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办好长春“自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协助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等赛事,激发人才创造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融共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