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改革主动,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春实践中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建设幸福长春。
满足人民群众就业需求
一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长春要发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拉动高素质人才就业的高辐射效应,引导普通劳动者有序向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次级城镇流动。持续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抓好政策宣传,全方位、立体式把《长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留)长系列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百万集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就业政策宣传到位、解读到位。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元化帮扶体系。
二是以兴业创业促进就业。深入贯彻落实《长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企业经营、群众创业服好务。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以落实负面清单为突破口、降低成本为手段,拓展企业投融资空间,创新打造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提供多元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促进各类人群在长春投资兴业,增加就业岗位。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努力实现“学有优教”。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长春要积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优质领先、高等教育优质协同综合改革。出台系列“家庭友好型”政策,统筹做好幼儿养育、子女关爱、家庭长期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民生保障,着力打通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努力实现“病有良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诊区设施布局,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广“先医后付”惠民便民服务,减轻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就医垫资压力。把握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与市妇产医院合作共建,精准弥补我市医疗服务在人才、资源、设备、机制、理念等方面的短板,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三是努力实现“住有宜居”。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等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深入开展“青年住房保障行动”,进一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深入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四是努力实现“老有颐养”。建立健全居民多样化智慧化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让每一个老年人都活出尊严、活出品质。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促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一方面,打造宜居宜业公共交通枢纽,提升城市生活便捷度。“一盘棋”构建“米”字形高铁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国际航空枢纽网、高速公路网、城市路网等“五张网”。加快推进交通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路网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东环二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等项目如期完成,提升城市互联互通能力,为构建高品质生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春城市智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构建“城市大脑”集群,同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深圳市桑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数字化管理”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享受更高品质的社会治理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产城人”融合。坚持以产兴城聚人,以“品质革命”引领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布局提档,带动“衣食住行游娱购”等产业链升级。做好人口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有机衔接协调,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集聚、梯度转移、定居安居。
创造高品质文化生活
一是文化活动要“兴起来”。积极开展“长春消夏艺术节”“长春冰雪节”“新春文化大集”“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市民读书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强化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五个基本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
二是文旅空间要“活起来”。做好对人民大街、新民大街、光复路、红旗街、大马路、“一五”时期工业遗址、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工作,形成多功能特色文化体验区。推动长春市图书馆新馆、长春演艺集团总部和城市音乐厅等大型功能性、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高品质文化生活新空间。
三是文化产业要“立起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影视传媒等产业,推动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飞跃。以吉林省在地文化“白山松水、物华天宝”为主线,以“沉浸式场景+特色商业”为驱动,加快建设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文旅商展综合体“长春城市会客厅”项目,通过大院子、独门独户的商业空间,实现场景体验、衍生品展示、交流交易等目的,构建文化与创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文化产业新生态。要突出长春文旅产业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