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我市丰收一线的报道
本报记者 马俊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玉米之乡”。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秋收已全面展开。田野里,农机轰鸣,笑声朗朗,农户们正把丰收的展望图变成增收的实景图。
保护性耕作,每亩产粮1800斤,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赚头
“今年是个丰收年!合作社种植的2000亩玉米,从根到尖都有粒而且很饱满,每亩地预计产粮1800斤。”范家屯镇乾程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王成站在地头,看着金黄的玉米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田野之上,随着收割机驶过,被粉碎的秸秆直接还到田间,给泛着油光的黑土地盖上了一层金被子。
“秸秆全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减少板结现象,还增强了抗灾能力,让我们尝到了甜头。”王成抓起一把黑土,用力地攥了一下,随着手指张开,土壤也跟着蓬松起来,“看现在的土壤多温润、多肥沃,我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已5年,化肥使用量比过去减少5%左右,但玉米仍能保持增产”。
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地抗旱保墒能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后,每亩可减少成本70多元,亩均增产50斤以上。”王成说。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粮食产量与耕地质量双提升,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赚头。2025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达18.81万亩。通过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持续提升土壤基础肥力,遏制黑土地肥力的退化,有效保护了“耕地中的大熊猫”。
全程机械化,两脚不沾泥,开着车就能把活干
距市中心百公里外,一场收获正在进行。天还没亮,玻璃城子镇江东李村村民杨永光开着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往返,抢抓晴好天气,加快秋收进度,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这活儿干得特别‘舒坦’,就跟玩儿似的!机器作业效率特别高,一天能收上百亩”。
秋收这段时间,杨永光异常忙碌。他家种了10公顷玉米,因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家中,为此他还代耕了100公顷土地,解决了村里老人种地难问题。
年初,杨永光在国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的加持下,买了大型收割机。“以前每到秋收季节就是一道农忙关,全家老少齐上阵。现在的大型农机太好了,从春种到秋收,全程机械化,在外打工挣钱的人再也不用惦记家里秋收了。”杨永光说。
眼下的秋收季,“机器在干、农人在看”的场面越来越多。两脚不沾泥,开着车就能把活儿干,收割机唱起了丰收主角戏,不仅加快农作物收割速度,更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2025年,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15.42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54.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2%,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好生态育出好品质,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公主岭大米
秋收时节,我市水稻主产区的南崴子街道田间飘来阵阵稻香。刘大壕村宝峰稻米加工厂内,机械轰鸣声中,一粒粒稻子经过脱壳、打磨等工序,装袋后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今年可加工水稻2万吨。
负责人张云宝说:“今年的水稻颗粒饱满,品质好,现在是新米上市的高峰期,口感好、味道纯香,吃起来更‘肉头儿’,市场需求旺盛,我们正抓紧生产,全力满足客户需求。”
凭借辽河水的灌溉、良好的土质、自然气候等优越条件,加上优良的品种、科学的栽培技术、先进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南崴子大米的优秀品质,成为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增强,在加工过程中我们严把品控关,让广大客户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不能砸了公主岭大米的招牌。”张云宝自豪地说。
这几年,宝峰稻米加工厂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大米销量大幅增加,产品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卖出了好价钱,还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了公主岭大米。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活力迸发,南崴子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241公顷,拥有6家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稻米30万吨,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丰富了产品供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葳蕤作响的玉米大地,纵横交错直达天边的稻菽阡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万顷良田“流金淌银”,黑土地正在释放无尽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