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的地是咋种的,这玉米棒金黄金黄,还沉甸甸的。”秋收伊始,十屋镇利民村许春立家庭农场就热闹起来,收回来的金灿灿的玉米赢得了村民的赞叹。
在该农场的一块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许春立踩着松软的田土走进田间,随手掰下一根玉米棒,剥开外皮,金黄的籽粒紧密排列。“你看这籽粒,从头满到尾,今年收成错不了!”他笑着说。
对于许春立而言,与玉米的不解之缘早已深植于心。他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眼中透露出坚定的神色。作为农场主,每一寸土地都寄托着他的深情厚意。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种地的头等大事。“还是要相信科学选种,以前选种子就是‘大帮哄’,别人种啥我种啥,就知道傻乎乎地跟帮。”许春立说。
“你们不能想象出一个老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执着,祖祖辈辈从庄稼地里刨食,不能总是停滞不前,盲目地跟从,想要增产增收,就要改变,就要研究怎么种。”年初,许春立就走遍种子市场“考察”,多次咨询相关专家,根据积温、土壤、气候条件,精心选购了吉单838、良玉99、京科968等优质玉米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具备耐密植、抗倒伏的优势,更是较传统品种亩产增加10%。
许春立说:“今年夏季局部虽强降雨,但我种植的玉米倒伏率不足2%,远低于传统品种15%的平均水平,往年种普通品种,一亩地能收1800斤就不错了,科学选种亩产直接突破2000斤!”看着饱满的玉米棒,许春立眼中满是幸福。
“现在地块又平又大,田间还修了水泥路,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除了玉米品种优势,还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实惠。今年,许春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40公顷,托管土地200公顷,购买了两台大型收割机还有其他农业配套机械。
“以前玉米地零散不成片,大型农机不便开展作业,春种秋收费时还费工,现在可好了,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基本上全程机械化作业。”许春立深有感触,以前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路况,土路被雨水冲刷后都是深坑,农机陷进去还得找车拽,耽误时间不说,机器还容易受损。如今高标准农田配套修了田间路,农机直接开到地里头,更开进了农民的心里头。
金黄的谷物、忙碌的身影、喜悦的笑容,交织成一幅秋日丰收图景,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昂扬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