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海龙
小满时节,在公主岭市老城区的青砖巷弄里,63 岁的柴守志正握着画笔,在画版上描绘着最新的年画纹样。松烟墨的香气氤氲在略显逼仄的工作室里,与窗外飘来的雪松香交织,勾勒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非遗传承图景。
画版上的年轮:
从炕头装饰到国家级展会的艺术坚守
1979 年,柴守志考入吉林省艺术学院,开启了年画创作之路。毕业后,他放弃城市优渥条件,回到家乡专注农民画与关东年画研究。早期作品《庄稼院》《豆腐倌》以质朴笔触描绘东北乡村生活,斩获全国美展大奖,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2014 年,柴守志成立公主岭市农民画协会,带领千余名创作者将年画从炕头搬到国家级展会。《满乡情》融合满族皮影、剪纸等元素,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中摘得桂冠;《金色阳光》用明丽色彩展现黑土地丰收盛景,入选全国群众美术云展。
柴守志至今保留手工绘画习惯,从勾线稿到色彩,每道工序都遵循古法。他擅长用碳粉勾勒人物轮廓,这种颜料能让线条呈现金属般质感。工作室里,不同年代的画版整齐排列,每幅作品都记录着岁月温度,如 1991 年为吉林出版社创作的《招财进宝》,至今仍能印出鲜活画面。
青出于蓝的蜕变:
突破传统程式让年画融入现代元素
与父亲不同,80 后柴攀的创作带着强烈实践精神,将理论融入年画创作。2023 年他的作品《黑土地的国宝》采用创新形式,扫描二维码可听满族萨满调吟唱、观看黑土地保护科普动画,获全国农民画大赛三等奖。
在技法上,柴攀大胆突破传统程式,借鉴数字绘画分层渲染技法,保留绘画印刷肌理的同时,通过多色绘画实现渐变效果。2024 年创作的《甜送四方》,将冰糖葫芦摊贩的红色棉袄处理成渐变色块,注入现代构成美学,获专业认可,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超百万次,被网友称为“会呼吸的非遗”。
薪火相传的密码:
赓续非遗技艺点亮文化之光
柴氏父子的传承超越技艺本身,形成独特文化生态。柴守志创办群鹰书画艺术学校,30 年培养 300 余名骨干作者,其中不乏祖孙三代同堂学画的家庭。
柴攀通过 “非遗进校园” 项目,将年画课程带入中小学课堂,设计的《虎娃闹春》体验包,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传统文化魅力。他们注重地域符号运用与现代转译,柴守志在创作中运用满族服饰刺绣纹样、东北民居元素等,柴攀则设计 “关东虎娃” IP 形象,衍生出手机壳、卫衣等文创产品,在 2025 年公主岭非遗年货节上成为爆款。
从灶王爷的酒葫芦到二维码的数字符,从炕头的祈福图到展厅艺术品,柴氏父子用坚持不懈的守护与发展诠释着非遗传承的真谛。
在柴守志工作室,触摸被岁月磨亮的画板,或欣赏柴攀作品中跳动的色彩,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自我更新。正如柴守志所说:“非遗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活态文化。” 在这对父子手中,百年年画正以新姿态,续写黑土地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