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现代农业发展强音
我市深耕粮食安全保障
本报讯(记者 马俊超)盛夏时节,富饶的岭城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图景。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次奏响现代农业发展最强音。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树立大食物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在落实粮食种植任务的基础上,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精细蔬菜产业,引导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增加蔬菜、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守稳守好群众“菜篮子”,保障群众多元化食物供给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468.9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42.6万亩;大豆种植面积8.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5.8万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
打好粮食安全“组合拳”
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市打好粮食安全“组合拳”,着力改善粮食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做强粮食产业链,力促粮食产业振兴。
创造“地利”,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未建高标准农田156万亩,粮食单产常年稳定全国前列。
传授“妙技”,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组织农技人员传授秸秆覆盖还田条耕、宽窄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玉米“水肥一体化”等高产主推技术19项、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主导品种40个,围绕“五良一智”,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科学选育良种,加快促进农业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良种覆盖率达100%。
配备“良机”,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大马力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农机装备,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2.5万千瓦,农机保有量15.42万台、拖拉机保有量5.46万台、播种机械2.9596万台、水稻插秧机1635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组织乡镇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组织申报和监测筛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共171家主体进入名录库,132家主体申报社会化服务项目。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依托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发展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0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97%。合作社发展到379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580家。
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探索智能装备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用智慧化平台。依托乡村振兴综合智能服务云平台,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长势、病虫害、产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三农数据的智能化采集、智慧化分析。
加快农业品牌打造。目前共获证绿色有机食品43个。强化源头保障,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0万亩。积极组织绿色和有机食品企业参加全国性的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长春农博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主岭农产品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