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20期
 
手机看报
我的三次大学梦
新闻作者:赵世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三次大学梦
◆赵世斌
六月初的风裹挟着槐花香,街头巷尾又浮动起高考的气息。报纸上刊登着“高考誓师大会”的新闻,电视里滚动播放着“爱心送考”的画面,连菜市场的老头老太太也会多问一句:“家里可有赶考的?”这铺天盖地的阵仗,总让我恍惚——仿佛看见三个高考影子在时光里交错:第一次是破碎的大学梦。1968年,我高中毕业。那时的教室墙上还刷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标语。我们这些“知识青年”,被告知高考已经取消,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1月5日,我告别怀德一中,坐生产队进城的大马车,一天奔波80里回到农村家里。晚饭后,想到第二天就要去生产队干活,学业从此终止。不由得放声大哭起来,没想到却被母亲大骂一顿。从求学到务农的转变,家里家外既没人同情,也没人理解,更没人安慰。
第二次是帮助别人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考场设在各乡镇(那时叫人民公社)。当时我正在公社分管文教工作,自然成了高考的主管。中国古代叫科举,现在叫高考。我深知此项工作责任重大,两万多人口的乡镇,有一百多考生,考场设在中学里。我亲妹妹也是考生,当时为了避嫌,巡考时我不去她所在的教室。通过精心准备、严格考场纪律,圆满完成了高考任务,帮助十几名学子上了大学。
还有一次是迟来15年的大学梦。八十年代初,国家提出干部要年轻化、知识化。出台了干部在职上大学的政策。1983年春夏之交,我被县委组织部通知参加高考。当捧起久违15年的书本,两个月昼夜兼程备考,心里五味杂陈。 当时考场设在四平市第四中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理化。答卷时我的手一直在抖——那些字句,本应在15年前就应完成的。最终考试成绩以高出录取线37分,被吉林农业大学录取。
如今,每当看到电视里青春洋溢的考生,我总会陷入沉思。人生能有几个15年?我们这代人如同北方荒原上的沙蓬草,被时代的狂风吹散至天涯,却又在某个转角倔强地扎根生长。三次大学梦,一次碎在青春,一次让给别人,一次圆于中年,其间相隔的,又岂止是岁月的长度?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人命运的跌宕,更是对知识、对梦想永不熄灭的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