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13期
 
手机看报
端午,民俗文化的盛宴
新闻作者:王爽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民俗文化的盛宴

  ◆王爽

 

  又是一年端午到。在安康的浓情中,人们互道祝福,表达心中最美好的祈愿。曾一度有“端午安康”和“端午快乐”之争,让人不知所措。其实,并没有律令规定端午应该说什么,无论哪一种祝福,都是一种情怀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欣然接受就好。安康是初衷,快乐是境界,享受是方式,文化是内涵,这才是端午所应有的意义。

  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被妇孺皆知的,是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作为楚国大臣,他倡导改革,提出联手抗秦,却遭到反对,被赶出都城。在流放中,他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后,绝望中的屈原抱石投江。后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凭吊他,特别是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罗江上龙舟竞发,千家万户高悬艾草,大街小巷粽香浓郁,都是为了祭奠屈原的一腔忠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端午前后,天气高温潮湿,病菌活跃,于是人们把端午做为祭祀祈福、除瘟驱邪求健康的民俗节日。

  在盛产大苞米的关东黑土地上,过去很少见到糯米,倒觉得黄面饽饽与包粽子的糯米极相似。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黄米淘洗干净,晾在一头垫高的桌面上渗水。待干爽后装入袋子里,背到村头的碾房里碾成黄面。碾压一次黄面,通常会够全家人吃上好几顿。可以烙豆沙馅黄面饼,也可以蒸粘豆包或撒粘糕,还可以做豆面卷和油炸糕。

  端午节的一大早,人们陆续来到野外,在路旁和荒野争相采摘艾草,我们叫它艾蒿,有驱赶蚊虫之功效。将艾蒿连根拔起,抖落根部的泥土,带回家插在门窗旁,也可以泡在脸盆里,用艾蒿水洗脸。如果艾蒿采得多了,就编成一个个大辫子,挂在房檐下。夏天的晚上,点燃艾蒿多产生的烟雾,能把蚊子熏跑。

  采艾蒿回来的农妇,叫醒晨梦里的孩子,把一根五彩线系在孩子手腕上。五彩线的红、黄、蓝、白、黑意为五行,象征东、南、西、北、中。据说这就蕴涵了五方神力,能驱邪降魔。同时,用这五种颜色的碎布片做成荷包,里边装有香味的中草药,并配上用麻坯子做的小笤帚和小簸箕,别在孩子胸前的衣襟上,说是可以驱病纳福。记得系五彩线和佩戴荷包时,小孩子不能说话,还要等第一次下雨时才能摘下,扔到河里让水将瘟疫冲走。

  早饭后,家家都要做几个纸葫芦,挂在门旁和棚杆上。弄不到五色纸的,就用过年时积攒的烟标纸替代。传说古时候,有个村里的人缺少敬畏之心,天神决定在端午这天撒下毒虫,灭了这个村子。吕洞宾得知后,心想村里还有不少好人,不能一刀切,他便化作货郎来到这个村子,把消息透露给一位善良的农妇,让她在端午的早上将葫芦挂于门旁,以保平安。那善良的农妇不忍乡亲们受毒虫之扰,很快就把消息传播出去,让家家都在门旁挂上葫芦。端午这天,天神果然降下毒虫,但全都被葫芦收走了。从此,村里人感念吕洞宾的救命之恩,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从此一心向善。

  近些年,东北也有了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也提醒人们珍爱生命,寄托着对身心健康的向往。

  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的是当初模样。端午节,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更是一种信仰,一份纪念,一种传承……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它仿佛一场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宴,在我们彼此的祝福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不曾中断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