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13期
 
手机看报
七十年前的书信往事
新闻作者:赵世斌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年前的书信往事

  赵世斌

 

 

  提起写信,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七十年前。当时,我在读小学三年级,却因一手还算工整的字迹,成了老家屯子里的“代笔人”。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承载着人们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牵挂,而我也在这一笔一划间,开始与文字结缘。

  记得第一封代笔的信写于一个金黄的秋天,是帮屯邻给远在外地的儿子寄去的。信中,那位母亲反复叮嘱儿子要照顾好自己,言语间满是关切与担忧;又满心欢喜地讲述着家乡成立人民公社的新鲜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那时的我,紧握着铅笔,一笔一划、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落在纸上。虽然字体稚嫩,却写得格外认真,生怕辜负了这份信任。信写好后,用牛皮纸折成信封,在右侧端端正正地写上收信人地址,贴上那枚珍贵的8分钱邮票。看着信件被邮递员缓缓带走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仿佛完成了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

  自那以后,求我写信的邻居渐渐多了起来,一直延续到我离家进城读高中。信的内容大多是家长里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谁家新添了可爱的宝宝,欢声笑语充盈着小院;谁家的家畜家禽养得膘肥体壮,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小事,都通过我手中的笔,化作书信传递到远方亲人的手中。那时物资匮乏,信纸也是五花八门,有泛黄的作业本纸,记录着曾经的学习时光;也有边角卷起的包装纸,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信封多是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有时将报纸折叠后,用糨糊仔细粘好,再郑重地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虽然简陋,却饱含着人们对远方亲人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

  写信时,语言文白相间,比如“某某:近来可好?今去信非为别事......落款,此致、敬礼、你的某某”。既保留了一些传统书信的典雅格式和庄重措辞,又充满了口语化的亲切与质朴。每当提到花钱和粮票、布票这些当时生活必需品时,写信的人总会反复叮嘱,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生怕他们在外地受了委屈。而这些信件,往往要经历五到七天的辗转奔波,才能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收信人的手中。在等待的日子里,写信的人日日盼着回信,那一份期待,成了平淡生活中最温暖、最美好的慰藉,支撑着他们度过一个个思念的日夜。

  因为经常帮人写信,我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上中学后,我的作文经常被作为班级范文。读初三时,家里安上了矿石收音机,俗称耳机子。我喜欢听广播,开始尝试给电台投稿。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有了回音,听到广播里传来朗读自己文章的声音,心中的喜悦便如潮水般涌起,难以言表。高中毕业返乡务农,1969年,我有幸参加了怀德县为期两个月的“工农兵通讯员学习班”,学习班结束还在县报道组工作了半年。从那以后,我成了一名业余通讯员,人称“土记者”,将写信积累的基本功融入通讯报道中。参加工作后,写作更是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凭借着还算扎实的文字功底,我先后在宣传部、政研体改部门工作十几年。退休后,喜欢写格律诗词。一路走来,我先后出版了三本个人诗集,并在全国诗赛中多次获奖,这些成绩都离不开那段写信的岁月为我奠定的基础。

  如今,七十年的时光悄然流逝,电话、手机、微信早已取代了书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信息传递的速度日新月异,沟通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我却常常不由自主地怀念那个写信的年代,怀念那些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的夜晚,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信纸,也照亮了一颗颗思念的心;怀念等待信件时的那份期盼与喜悦,每一次邮递员的脚步声都能引发心中的悸动。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书信,不仅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珍贵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生动缩影,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