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12期
 
手机看报
文化公主岭
新闻作者:据《文化吉林·公主岭卷》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条边





柳条边走向示意图






柳条边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领导考察柳条边遗址

 

 

 

 

  柳条边是清朝统治者在北方地区建筑的一道边界坝壕。西起辽宁省山海关,北迄吉林省舒兰县亮子山。它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横贯在吉林、辽宁两省,在东北大地上延绵2640华里。此边由梨树县赫尔苏门进入公主岭市境内,而后在伊通县景台乡五台子村出境。这条柳条边是公主岭市境内的一处重要清代遗迹。

  关于柳条边,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其修筑方法与以往历代边壕不同,先是用土堆成宽、高各3尺的土堤,然后在其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各株之间用绳连接横条柳枝,既所谓“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挖掘深8尺、底宽5尺、口宽8尺的边沟,以禁行人越渡。柳条边初建于顺治年间。顺治年间所建部分称之为“老边”,其范围主要在辽沈地区,大体沿袭了明代东边墙走向和范围。西起山海关,北到开原东北的威远堡,再从威远堡向南经凤城至海,长度1950华里。康熙年间,为了适应其统治需要,又曾三次展边,既民间流传的“三展皇边”。扩展部分称之为“新边”,所经地段主要在今吉林省,南起开原威远堡,北到吉林省舒兰县亮子山,长度690华里。

  清代初年修筑柳条边有着重要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是巩固清朝统治的一项措施。清军入关初期,关内的斗争形势极其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清朝的统治极不稳定。这种复杂的斗争形势,迫使清贵族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到他们根据地的巩固和加强。辽河流域和吉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从先秦起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以后虽多易其名,并有暂时流动和迁徙,但一直辗转在白山黑水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明时,女真的三部之一——建州女真,迁到了婆猪江(即今浑江)、苏子河(今新宾)流域,以此为根据地并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满族贵族统治者看来,这个“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我朝龙兴重地”,正如乾隆皇帝在《老边诗》中所说:“征战纵图进,根本亦属防。”为了维持东北地区这个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的遗风,便把这一地区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其他各族人尤其是汉人入内,以防损害“龙脉”。

  清初修筑柳条边也是为了用作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分界线。《奉天通志》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是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乾隆皇帝《柳条边》一诗也明确说:“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楥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可见,修筑柳条边,除具有和蒙古科尔沁诸部牧区划分界限之目的外,同时,也是为了区分盛京、吉林、内蒙古等几个行政区。据过去有人做过的调查显示,威远堡是一步三界的地方,出威远堡边门是吉林界,门里归奉天开原县,道西属西丰县。此外,广大的东北地区盛产人参、貂皮、珍珠、鹿茸等特产。其产地之广泛、产品之丰富,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修筑柳条边划分里外两个经济区域,并将大部特产区圈在边内,用封堆、划界等方式划出禁区、禁地,有利于清贵族统治者独占这些特产。

  柳条边自设置后,为了更有利于控制东北的交通要道,沿柳条边走向,最初设置21座边门,康熙展边后减为20座,其中“老边”部分16座,“新边”部分4座。这些边门设置在交通要道上,形势险要,扼守咽喉,易守难攻。边门设防御衙门,有文武章京二人和兵丁数十人,职责是掌管边门启闭,稽查行人出入。

  除边门外,还沿边之走向,置许多边台。从法特东12里头台起,法特哈门市二台,往东每隔数里一台,一直排到十台,然后再从一台排至九台,称“上十台”,“下九台”。每个边台设千总3~4员,下辖台丁150名~200名。台丁由汉人入旗籍者充当,俗称“边台人”。《奉天通志》载:“台丁、站丁之南人,系康熙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驿站,充当苦役。”可见,最初的台丁是由吴三桂残部充当的。台丁的主要职责是每年2月和8月,修壕补边,并于每年10月向朝廷进贡山货。

  柳条边设置后,封建统治者制定了许多禁律,阻止边内外的各族人民互相往来、采参、捕珠、开垦等。清政府明文规定,凡出入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均需持有关部门发给的印票,从指定的边门凭票核准出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人们出入,又进一步规定:凡车马或携带东西出入边门必须缴纳关税。如车马出边门纳200文,入边门纳400文。甚至婚丧嫁娶出入边门也不能幸免。以威远堡为例,在边门防御门前的牌子上写道:“衙门重地,国课攸关,有敢故违,定行究办。”可见,边门又成了勒索人们的封建关卡。

  清政府这样严格地控制边门,主要用意仍在于防止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出山海关,进入东北,以损害其“龙脉”。为此,顺治、康熙年间曾屡次颁布禁令。但是,一张禁令和千条重典终究阻挡不了各族人民出关的浪潮。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为生活所迫,置禁令于不顾,自康熙年间始,私自入关者人数众。到康熙十三年(公元1684年)“来此刨参者不下万人”。实际上,这时柳条边的限制作用已不太大了。乾隆初年(公元1745年),御史和其衷上疏说:“……乃闻近年以来……附近边门数里,尚有边栅,离边门稍远者,多成坦途。”这种“多成坦途”的柳条边,连乾隆皇帝都说:“其设还与不设同。”可见,至乾隆时,柳条边已荒废失修,形同虚设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天津、河间等府大旱,饥民大批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北往,清政府恐惹起变乱,破例“准流民出口就食”。次年(公元1744年),直、鲁、豫各省又大旱,清政府也援例允许饥民出关觅食。以后,至嘉庆时,政府虽仍颁布禁令,但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宣布废弛。道光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各族人民不断起义,清政府“部库支绌,各城俸饷,十不及一”。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不得不寄希望于移民垦荒收入。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朝廷终于作出决定,取消封禁政策。这样,封禁达180年的东北地区弛禁了。随之,柳条边亦失去了其原来的作用,彻底废弛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北地区进入了经济开发的时代。

  柳条边的废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它虽盛极一时,但又很快失去作用,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140余年后的今天,作为历史的陈迹,已经壕平柳损,面目皆非,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风貌。这条伤痕累累、屡受创痛的巨龙,经历一场激战后,静静地栖息着。公主岭市境内柳条边作为这条巨龙身躯的一部分,西接梨树县境内的赫尔苏门,东至伊通县境内的景台乡五台子边门,跨过本市境内二十家子满族镇、南崴子、环岭街道,经高台子村、二十家子村、六家窝堡村、红旗村、吉林省原种繁殖场、县果树农场,在公主岭市长50余华里。这段柳条边有些地方已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已变为乡道,但大部仍留有明显印迹。在市果树农场东有一段保存较好,土壕深约2米、底宽约1.5米、口宽约2米,壕外有高、宽各约1米的土棱,系当时植柳结绳之处。掘开土层,有时可碰到一些已腐朽的柳树根须,粗者直径可达30~40厘米。这条柳条边大约有1华里。二十家子满族镇高台村6组前乡道旁也有一段保存较好,边壕深约1.5米、底宽约2米、口宽约3米。壕旁土棱高约1米、基宽约3米。这段柳条边大约有2华里。在二十家子满族镇通往该镇解放村一组的柳条边,也有清晰的地段,壕深1~2米不等、宽约2米,土棱高约0.5~1米、宽约1~1.5米,高低不一,凹凸不平,有些地方已辟为耕地,壕边棱上均长满荒草。在壕北可发现一些较大的土堆,高度约1~2米,堆基直径达3~5米,可能是当时为划禁区而筑的封堆。封堆间距不等,有的10余米,有的数十米。因无山脉、河流,此段边壕较平直,未设边门,也未发现边台。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在柳条边废弛170余年后的今天,东北地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满族统治者不许其他各族人民染指的“龙兴重地”,变成了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的融合乐园,昔日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的千里旷野变成了稻米飘香的万顷良田。柳条边作为历史的陈迹,已经成为人们抚今追昔、研究历史的实物材料。




公主陵遗址





九凤朝阳山地图






《响铃公主》封面                  《响铃公主》扉页                       《响铃公主》尾页
 

公主岭市区北郊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丘陵。据达远所绘《九凤朝阳山地图》所示,丘陵由九岭构成,俗称九凤岭,从西至东依次为:龙凤岭、凤鸣岭、凤阳岭、凤泉岭、凤凰岭、凤和岭、凤云岭、凤翔岭和凤尾岭。九岭依山傍水,是为风水宝地。坐落在环岭街道新桥村境内为九岭中最高的凤凰岭(海拔280.4米),岭下有古墓一座,名为公主陵。

据旧《怀德县志》《满洲旧迹志》记载,古墓顶端为圆锥形。墓高5尺4寸,宽4尺6寸,墓基座高1尺3寸,一律青砖筑成,其下有地穴,穴内放置灵棺。穴有隧道通向墓前飨殿。飨殿为砖石结构,殿堂内宽1丈3尺5寸,长2丈7尺。墓和飨殿的四周,有青色砖墙环绕,飨殿前的围墙处,开有正门和侧门。西围墙外面靠南的地方另建有庙宇一座。20世纪50 年代,该古墓被拆毁,现已无存。

公主陵所葬何人?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清朝的一位格格,有的说是清朝皇帝的女儿。民间传说:墓中系蒙族达尔罕王之独女,名曰响铃公主。因爱慕府中奴仆车夫小鞑子而抗亲违父命。父怒,计使小鞑子射虎方允,暗中以铅灌刀鞘。及至,小鞑子拔刀不出,几经虎伤,又被伏箭所射,毙命。公主闻之大恸,自绝于小鞑子身旁。后与小鞑子分葬两墓,东西并列(传说中的鞑子墓在公主陵西北约25华里的龙凤岭上,今朝阳坡镇黑山嘴子村屯后)。

1954年5月,著名作家胡昭根据民间传说写了一篇少儿读物——长篇叙事诗《响铃公主》,并于195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单行本(宋源文配图)。于是,响铃公主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

旧《怀德县志》云:“公主陵,在城南南满铁路三站之北,名公主岭以此墓在岭上,有飨殿一间,周墓之地为祭田,主祭者系蒙古鲍姓。但公主之历史不可考矣。”

研究陵墓规模,就可确定墓主的等级。在清代,公主墓和格格墓是有严格区别和等级限制的。九峰岭下这座古墓的规模和格局,同建在科左中旗大瓦房的清太宗(皇太极) 第三女、科左中旗第一代多罗郡王奇塔特(祁塔特)之妻固伦端靖公主之墓,以及建在辽宁省法库县的清世祖(顺治) 从兄简亲王济度的第二女(由世祖抚养)、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的妻子固伦端敏公主之墓相同。三地公主墓前都建有飨殿,殿堂宽敞,青砖围墙环绕,开有正门和侧门。查清史,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查清史,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三女,名字叫耐日勤吐贺其扬贵。乃雍正九年(1731年)7月为孝贤纯皇后嫡出,封为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1747年)3月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罗布藏衮布第三子色布腾巴尔珠尔(也译为色布腾巴勒珠尔或色布腾巴拉珠尔),生一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6月逝世,享年62岁。

在外藩蒙古贵族中,畴封爵位,凡六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世袭罔替。不入六等者,曰台吉、塔布囊,亦分四等。

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初封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的275年间,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共世袭罔替十一代、十二任。历任达尔罕亲王因娶了皇家的固伦公主、和硕公主而成为清皇家固伦或和硕额驸(驸马)的有四位,其中第五位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为第四任达尔罕亲王罗布藏衮布的第三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袭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

色布腾巴尔珠尔,初授一等台吉,命在御前行走。乾隆八年(1743年)8月,封为辅国公。乾隆十一年(1746年)尚固伦和敬公主(耐日勤吐贺其扬贵),授固伦额驸。

乾隆十八年(1753年)4月,授色布腾巴尔珠尔哲里木盟副盟长。因其当时住在京师,由其哥哥喇什纳木扎勒代署盟旗事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从征准噶尔有功,赐双俸。寻因误用阿布尔萨纳驻守伊犁,不久阿布尔萨纳叛乱,因而色布腾巴尔珠尔以罪削亲王和旗札萨克(其兄第四任达尔罕亲王罗布藏衮布的第二子色旺诺尔布袭第六任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复封亲王(和硕毅亲王)。7月,由额驸、亲王授理藩院尚书。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军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复命图形紫光阁。勋子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降袭郡王。

清高宗乾隆皇帝曾留有《科尔沁固伦和敬公主额附达尔罕亲王侍宴》诗作二首: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嗣徵彤管著,绵泽砺山申。

设候严暄沓,清尘奉狩巡。

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

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教养喜成人。

诗书大义能明要,妫讷丛祥遂降嫔。

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欲笑汉和亲。

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查阅清代地图,科尔沁左翼中旗边境“南至柳条边墙五百五十里与吉林为界”,即光绪三年怀德未设县前,新柳条边墙以北土地为科尔沁左翼中旗所属。

县域内所存同治九年(1870 年) 榴月(5月),于八家子(今怀德镇) 南三道岗关帝庙无名氏所立《关帝庙碑》和由潜修居士长安子撰文,山左罗顺字翔云所立《关帝庙碑》两座碑文亦为佐证。

另据相关史料,在民国年间,第五任达尔罕亲王色不腾巴尔珠尔后裔达赉贝子之子辅国公多尔吉还派安垦局局长李景阳、地局帮办温玉堂,先后到怀德为府上收过租赋。

以上资料证明,当时怀德县境内的土地所有权属第五任达尔罕亲王色不腾巴尔珠尔后裔多尔吉府上,在这里修建的陵墓亦应是多尔吉的祖陵。据辅国公多尔吉讲:“怀德县的公主陵是和敬公主陵,乃色布腾巴尔珠尔所娶的清廷公主。死后依据‘算命’和‘看风水’,确定灵柩应葬于其领地科尔沁草原,而公主岭系九凤朝阳,九峰内中峰最高,左右各峰成阶梯形,为之朝拜,此处实为科尔沁境内地势之冠,故和敬公主灵柩就葬于中峰脚下了。”



(本版图文均选自 《文化吉林·公主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