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主岭
文化景址
文化景址
前尘往事,并不如烟;沧海桑田,岁月留痕。考古发掘告诉人们,遥远的4500年前,先民们就在公主岭地域开荒拓草,创造塞外农耕文化。沿水栖息,筑城群居,大大小小的古城遗址,又十分生动地说明,这里也有繁荣的城廓文化。肃慎矢,乌号弓,渤海郡,辽金洲,在黑土地上,曾经刻下深深的华彩印记。
肖家屯遗址

肖家屯遗址位置图

陶鬲

肖家屯遗址发掘现场

石矛 陶纺轮

亚腰型石铲正面 亚腰型石铲反面

大青山遗址

大青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剑
大青山遗址位于公主岭市双龙镇大青山村水泉山的向阳坡上,水泉屯坐落在遗址当中。水泉山东西狭长,西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较大的弧型地带。遗址附近丘峦起伏,沟壑纵横。一条宽约10米、深5米的大沟在遗址南缘东西延伸。水泉屯西一条顺山坡而下的大沟从西北直达东南,与遗址南缘大沟相交。在这条顺山而下的大沟底部有一泉眼,终年流水不涸,似为当年居民的惟一水源。据传三四十年前,此泉水飞溅,达数尺之高,颇为壮观,“水泉山”即由此得名。遗址地表为黄褐色土,距地表约1~2米,深处为细砂层,其下为不很坚硬的岩石层。遗址遗物较丰富,地表暴露的遗物可分为石器和陶器两大类。


红旗村古墓群石人位置图

石刻群全景

石人(一) 石人(二) 石羊

金代瓷碗正面 金代瓷碗背面
在公主岭市南郊10华里的环岭街道红旗村东约100米处,有一处古代墓地。墓地北高南低,未见封土。周围地势起伏不平,南50米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沟渠。|墓地上存有一组石刻,石人、石羊各一对。此外尚有石函一件,石碑顶盖一件。石人、石羊呈南北排列,石羊在南,两两相对。两石人相距4米,两石羊相距2米,石人、石羊相距9米。石函置于两石羊之间,石碑顶盖置于两石人中间。据说,这些石雕曾被多次挪动。
肖家屯遗址

肖家屯遗址位置图

陶鬲

肖家屯遗址发掘现场

石矛 陶纺轮

亚腰型石铲正面 亚腰型石铲反面
1992年,当长平高速公路设计者绘制完蓝图,测量人员在大地上打下第一根柱桩时,按《文物法》要求,吉林省文化厅就组织考古工作队,对高速公路133公里路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文化遗址21处,最后确定8处发掘点,其中公主岭辖区内有3处。
1994年6月,一处完整的原始村落遗址,以奇特的面貌,在公主岭市郊区的肖家屯工地上展现在世人面前。
遗址在肖家屯干涸的古河道北侧平地上,面积有15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在东北,当时除辽宁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外,吉、黑两省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试掘的1000平方米考古工地上,人们见到了一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长宽只有6米多椭圆形浅地穴房址。门开在南面,有斜坡门道通向室内,室中央设一椭圆形灶,室内地面铺一层防潮的炭灰。室内零散地置放着陶罐、纺轮、石斧、石铲、石锛、石耜、石镞、石砸器、刮削器及一些石器半成品。在房址及周边区域内发掘出十几把用残的“亚腰型石铲”。一个被火熏黑的破碎陶罐置放在用石块支起的灶上。灶的附近有榛子、山核桃和橡子等坚果。这是一幅鲜明的带有某些悲凉色彩的远古人类生活图景,房子的主人似乎刚刚离去。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侠十分感慨地说:从人类的幼年一步步走到现代化的今天,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啊!现在如果有人问公主岭发达的农业从何处起步的话,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肖家屯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
肖家屯遗址的发掘成果,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极大关注。1994年10月,俄罗斯边疆区考古研究所一行5位考古专家,在吉林省考古研究所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肖家屯遗址现场考察。考察后,俄罗斯考古专家从东北亚新石器时代考古谱系确立上,对该遗址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94年第一次发掘后,出于保护的目的,考古部门没有再进行发掘,直至2005年8月,为了配合102国道改扩建,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
第二次发掘从2005年8月10日起至9月10日止,共开13个探方,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掘出完整半地穴式房址一处及大批陶片和石器。石器以打制为主,种类丰富。器型有亚腰石铲、肩节石铲、石簇、石矛、石剑、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型多为直腹筒形罐,其中以刻划“之”字纹和其他以刻划纹为主的复合纹饰的陶器最为重要。
这些发现进一步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先民们就用原始的生产工具——石铲、石镰开辟着这块富庶的土地,在渔猎和牧歌中繁衍生息,以勤劳和智慧创造文明,用顽强的生命力和智慧的创造力为现代公主岭的繁荣昌盛砌下了一块块基石。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和吉林省考古学会专家在视察肖家屯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后认为:肖家屯遗址中含有的新石器时期带“之”纹饰陶片和亚腰型石器的地层堆积,以及丰富的同时期遗物的发现,为吉林省今后了解和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类型谱系分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在考古学、历史学界有重要的意义。
在2008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25周年纪念专刊《田野考古集粹》里,省文物局领导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序言中明确了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编年与谱系框架。将肖家屯遗址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4500年。遗址中所出“亚腰型石铲”,为该区域内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广泛使用的中耕工具。这一论断,科学地从理论上将公主岭地区的农耕史提前至4500年前。
肖家屯遗址是考古专家公认的、非常重要的东北古代的原始村落遗址,被誉为“吉林的半坡”,它为吉林省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期文化类型谱系分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对北方民族的古代史研究亦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大青山遗址


大青山遗址

大青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剑
大青山遗址位于公主岭市双龙镇大青山村水泉山的向阳坡上,水泉屯坐落在遗址当中。水泉山东西狭长,西端向南延伸,形成一个较大的弧型地带。遗址附近丘峦起伏,沟壑纵横。一条宽约10米、深5米的大沟在遗址南缘东西延伸。水泉屯西一条顺山坡而下的大沟从西北直达东南,与遗址南缘大沟相交。在这条顺山而下的大沟底部有一泉眼,终年流水不涸,似为当年居民的惟一水源。据传三四十年前,此泉水飞溅,达数尺之高,颇为壮观,“水泉山”即由此得名。遗址地表为黄褐色土,距地表约1~2米,深处为细砂层,其下为不很坚硬的岩石层。遗址遗物较丰富,地表暴露的遗物可分为石器和陶器两大类。
石器皆为磨制,其中一石斧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型体工整。中部较两端圆凸,上端平顶,下端缓收成弧形双面刃,横剖面呈椭圆形,长18厘米,上宽5厘米,中宽8厘米,刃宽4厘米。另有型体稍大者。
陶器按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类。泥质陶系用花岗岩风化土烧制而成,故陶质含大量细砂。泥质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未经特殊加工,陶色皆为暗红色,有平底器,有桥状板耳、鬲足等;另一种在器物内外壁或仅在外壁有一层较均匀的厚约0.5毫米的细泥表皮,其中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皮细腻,器物加工制作较精细,陶色多为红色,少量呈暗红色或红中泛黄,陶色皆较均匀。其中有一种外表施红色陶衣,皆为素面,手制,可辨器形有平底器,缘略外折、尖唇、饰小瘤状耳(红衣陶即此器),侈口尖圆唇器物口部等。另一部分器物制作及表皮加工略显粗糙,陶色有暗红色、灰黄色、红黄色等,陶色不纯,内壁呈黑褐色,此为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器物有鬲足、桥状板耳。上述各种陶质鬲足皆为圆锥状,外表可见实足跟,实足跟一般在5--6厘米左右,整个鬲足显得短粗、足尖。板状桥耳一般长约4--5厘米左右。夹砂陶多为红色、暗红色和黄灰色,以红陶最多,暗红色所见不多,黄灰色最少。
大青山遗址的红色陶衣呈深红色,色彩鲜艳,有光泽,与长春农安田家坨子遗址和汉书二期文化遗址的红色陶衣很相似。从遗址所出器物看,这种施红色陶衣的器物时代较晚。田家坨子、汉书二期文化等诸饰红色陶衣的文化遗存,基本上都是较晚的。尽管大青山遗址与这些文化遗存的关系尚需探讨,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该遗址的红衣陶亦当属铁器时代。另外,上世纪70年代在水泉屯西南约30米处曾发现古墓葬一座,随葬器物中有一把青铜短剑(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和一半圆形铜环。
公主岭市境内发现的文化遗址中,大青山遗址展现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些遗址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夹砂陶和泥质陶并存。这种泥质陶系用花岗岩风化土烧制而成,陶质中含大量若米粒状细砂,故又有人称其为砂质陶。而夹砂陶系,则是在这种泥质陶中掺合了一些大小不等的砂粒而成。两种陶质的特征是:质地比较疏松;陶色多呈红褐色且不甚均匀,往往杂有褐色斑驳,制作比较粗糙,一些器物可明显看出手捏痕迹;多为素面,少数饰以简单的划纹、按压纹、戳印纹等。大青山遗址泥质陶有自身特点,综合陶质、陶色、器型等因素来看,泥质陶先后顺序当大致如下:不经细致加工者较早,器壁有一层表皮而略显粗糙者次之,表皮加工较精细者最晚。就泥质陶而言,在器物上的这种不同,反映了制陶工艺的进步。在时间上,它可能反映了同一文化类型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上限不早于青铜文化,下限已进入铁器时代。
大青山遗址和较丰富的文化遗物说明,当时的居民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制作较精细的石器、陶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陶鬲的使用,是饮器上的一大进步,与罐、鼎等饮器相比,不但增大了容量,也增大了受火面积。陶器上细泥表皮和红衣彩绘工艺的出现,表现出当时居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追求。通过此处遗址,不但可以使世人看到大青山古代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一斑,还可以看到他们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历史画面。
红旗村石刻



红旗村古墓群石人位置图

石刻群全景

石人(一) 石人(二) 石羊

金代瓷碗正面 金代瓷碗背面
在公主岭市南郊10华里的环岭街道红旗村东约100米处,有一处古代墓地。墓地北高南低,未见封土。周围地势起伏不平,南50米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沟渠。|墓地上存有一组石刻,石人、石羊各一对。此外尚有石函一件,石碑顶盖一件。石人、石羊呈南北排列,石羊在南,两两相对。两石人相距4米,两石羊相距2米,石人、石羊相距9米。石函置于两石羊之间,石碑顶盖置于两石人中间。据说,这些石雕曾被多次挪动。
石人高2.1米、宽0.65米,青石雕琢,采用圆雕刀法。头戴幞头,身着方领宽袖朝服,腰束宽带,抱持笏板,足登方头翘尖朝靴,面部扁平,鼻直口方,神情肃然。雕像衣纹流畅,比例适当,为汉装文臣。东侧石人双目已模糊不清,衣装也有部分被风雨剥蚀。石羊均由青石雕琢,做俯卧式,头向北。采用线刻与圆雕结合的刀法。东侧的一只长1.6米、高0.8米、宽0.4米,雕琢精细,造型逼真,角、嘴、眼、毛均较鲜明。角较长向前弯曲,耳下垂贴于头部。头部线条细腻,面部温顺,二目突出。石羊身用线刻刀法,从脊背施斜纹分向两侧,显示羊毛的质感。羊尾造型宽大,贴于臀部。四肢未雕出。西侧的一只雕琢粗糙,长约1米、高约0.7米,角及四肢突出,角向前弯曲,四肢卷曲。眼、毛、尾等模糊不清。
石函及石碑顶盖均由花岗岩雕成。石函长1.2米、宽0.75米、高0.8米,槽长0.95米、宽0.5米、深0.25米。石碑顶盖状似屋顶,底部有浅槽,长0.65米、宽0.55米、高0.35米,浅槽长0.5米、宽0.4米、深0.1米。其上用顺刻雕出沟槽表示瓦件。石函系出于墓中,内盛骨灰罐或骨灰盒。据载,石函源于佛教,系从“舍利函”演化而来,而“舍利函”系用大小不同的函盖重重相套而成。
这组石雕造型古拙,线条简明,采用线刻与圆雕结合的刀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及气质,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和公主岭市境内毛城子镇与长岭县交界处的太平沟石雕群相比,此组石雕缺少石虎。两座墓葬主人的身份是有差别的。从造型风格上看,两组石雕都具有古朴、凝重的特点,且都采用线刻与圆雕结合的刀法,但此组中石人更为高大,雕刻不及太平沟石人精细,领口、袖头及佩物也有某些差别,未佩剑鞘。两组石雕中的石羊从造型和长度上看均很相似,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总之,两组石雕从形体上看并无明显差别,只是局部稍有不同,当是同一时代遗物。
另外,在这组石雕东约50米处,地表散布许多砖头、瓦块和陶、瓷器的残片,面积约800平方米。从此处再向东约50米,又有一处类似遗址。这两处遗址与墓葬周围的遗物完全相同。砖、瓦均为泥质,灰色,质地细腻,多素面,少量饰附加堆纹,轮制。瓷片以白瓷为主,釉色白中泛黄,有细开片,釉不到底。这两处遗址面积均较小,砖、瓦等建筑用品残块较多,陶、瓷片较少,很可能是一处建筑遗址,但无疑与墓葬石雕同代。
根据石刻的形象、风格,结合墓葬周围及其东西两处遗址的遗物分布分析,这组石刻应是金代贵族墓葬神道前所设之物。
20世纪末,遗址西侧农家盖房挖地基时出土大碗一只,黄釉不到底,细小开片,伴有流釉,具有金代瓷器的特点。后经省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