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08期
 
手机看报
关东花饽饽:“闯”进来的技艺“珍宝”
新闻作者:马俊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东花饽饽:“闯”进来的技艺“珍宝”
本报记者 马俊超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老的技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关东花饽饽,这一传承百余年的民间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象征着吉祥与和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民俗价值。
 
百年流转 文化生根
 
清光绪年间,闯关东的人们背井离乡,踏上未知的征程。他们的行囊里,除了对新生活的憧憬,还带着一样特殊的“珍宝”——花饽饽的制作手艺。从此,这门来自关内的技艺,在关东大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一晃已有百余年历史。
每逢传统节日,关东大地的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人们将面团在手中反复揉捏,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龙、凤,寓意吉祥的鲤鱼,象征长寿的寿桃便跃然眼前。这些花饽饽,不仅是用来裹腹的食物,更是饱含情感的艺术品,被用于观赏、馈赠亲友,成为民间寄情托物、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独特载体。
多样造型 美好寄寓。
花饽饽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与祝福的世界。不同造型的花饽饽,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宛如一部生动的民俗词典。
结婚定亲时,“龙凤呈祥”花饽饽寓意新人婚姻美满、幸福长久;春节过年,“枣山饽饽”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生活富足的期盼;小孩过百日,“百岁糕”饱含着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老人祝寿,“开口笑寿桃”则传递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与祝福;建房开工,“九鱼聚财”表达着对未来生活富裕的向往;表达爱情,“鸳鸯饽饽”诉说着恋人之间的甜蜜与深情。
这些花饽饽,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色彩明快,点、线、面巧妙结合,既增强了喜庆气氛,又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智慧。
 
匠心不辍 传承待兴
 
姜秋菊,作为关东花饽饽的传承者,家中的手艺从姥姥的上一辈起,便在岁月中延续。姥姥将其带到东北,母亲继承后又传授给了她。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纯天然绿色的花饽饽愈发受到大众喜爱。然而,这项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技艺,在吉林省却几近失传。为了让这门技艺更加精湛,在省内继续传承,2020年8月和9月期间,姜秋菊踏上了前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县的学艺之路,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迟爱娜老师深入学习。在那里,姜秋菊沉浸在花饽饽的制作世界里,每一个手法、每一道工序,她都用心揣摩、反复练习。这次学习,让她对花饽饽的制作技能有了质的飞跃。
花饽饽这一传统技艺,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传承。姜秋菊渴望这门凝聚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手艺能够在吉林大地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