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504期
 
手机看报
文化公主岭
新闻作者:文化吉林·公主岭卷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公主岭

文化发展概述

古时,东辽河中游右岸有一岭,横亘平野,形似卧龙饮涧。岭上九峰铺展,状如飞凤朝阳。清际,属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封地。乾隆十二年,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达尔罕亲王第三子色布腾巴勒珠尔。达尔罕亲王善待公主,特将此岭及方圆百里赐为公主食邑。由是,此岭被习称为公主岭。后来,这里人烟日盛,岭南十里许已聚居成城。1897年中东铁路筑经这里,遂以岭名城。

岭城得名,方逾百年;追溯历史,源远流长。公主岭地域,乃古肃慎地,秦汉属辽东境外之夫余,唐归渤海夫余,辽金隶黄龙府境,元划入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受奴儿干都司管辖,清为科左中旗封邑。清同治五年(1866年)于八家子(今公主岭市怀德镇)设分防经历。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立县治,始称怀德县,隶属昌图府。“中华民国”初期隶属奉天省,1931年后归吉林省管辖。1947年,怀德县曾划归辽北省,1948年后又划归吉林省。1985年撤销怀德县,设公主岭市。
公主岭市地处吉林省中西部,松辽平原腹地。西靠东辽河,东依长春,南邻伊通,北接农安、长岭、双辽。全境北宽南窄,状如一弯新月。交通便捷,102国道、京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京哈铁路、哈大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全市幅员4140.6平方千米,辖20个乡镇、10个街道、404个行政村、3109个自然屯、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集中区。耕地31.7万公顷,人口107万,有满、蒙、朝、回等29个少数民族。
翻开尘封的历史可以发现,公主岭的氏族先民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肃慎地的悠久历史,信州城的灿烂文化,问心碑的铭传韵长,都是这方沃土的文化根基。
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文明与“田径之乡”“诗词之乡”“玉米之乡”等荣誉称号一起使公主岭声名远播,为公主岭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
公主岭市文联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推动文艺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发现和培养各类文学艺术人才为己任,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责,先后编辑出版了《浪花》《春潮》和《松辽作家》等文艺期刊。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和民间艺术家协会活动频繁,内容丰富,佳作纷呈。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三贴近”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创作原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不断汲取创作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推动公主岭市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公主岭市历史悠久。考古发掘告诉世人,公主岭的前世今生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2005年,在环岭街道肖家屯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刻有“之”字形图案的陶罐、用以打制和研磨的石器工具、半地穴式的“房屋”。“房屋”旁边有灰坑,还有网坠等渔猎工具。据专家考证,该遗址距今大约五千年,是新石器和青铜器两个时代的文化层堆积。据此,公主岭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肖家屯遗址被吉林省文物专家称为“吉林半坡遗址”。
公主岭市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秦家屯城址、双龙大青山遗址、八屋五家子城址、怀德镇边岗、中东铁路建筑公主岭俄式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双城堡黄花遗址、双城堡城址、环岭红旗墓群、朝阳坡黑山头遗址、十屋二里界遗址、猴石遗址、前城子城址、毛城子城址、十屋城址、大院遗址、甘家沟遗址、胜利城址、兴城城址、冷家屯遗址、柳条边文化遗址。这些遗址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廓清公主岭市历史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绵绵青山,物产丰饶;悠悠辽水,钟灵毓秀。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传达的是这座城市悠久的记忆与风采。
公主岭的戏剧创作独具特色,一大批戏剧工作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许多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张树曾的广播剧《杜重远》先后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优秀广播剧奖。李铁人的二人转《女鞋匠》《夜闹鱼塘》在全省会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坐唱《草原英雄小姐妹》在全省巡回演出中获一等奖。陈功范的二人转《凤仪亭》,在全省二人转会演中获创作一等奖。秦恩和的拉场戏《妯娌会》,参加四平市和吉林省文艺会演均获一等奖,并在全省推广。拉场戏《墙里墙外》在全省二人转会演中获创作一等奖,获国家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和全国现代戏曲会演“新剧目奖”。拉场戏《老男老女》、二人转《夫妻串门》《包公铡侄》《佛祖封官》等均在全省二人转会演中获一等奖,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应邀进京演出。电视剧《黄香温席》获上海市委宣传部《东方小故事》编剧奖,并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电视连续剧《警钟长鸣》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根据响铃公主传说改编并拍摄的电影《玉碎宫倾》风靡一时。反映公主岭农村改革的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和据此改编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轰动全国。
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是公主岭人的骄傲。《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镜花水月》《岭上公主》等歌曲,经李玉刚的深情演绎深受观众喜爱。这位来自黑土地的艺术家也随之名声大振。
吉林省首个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的“诗词之乡”称号,是公主岭一张新的标志性文化名片。大型诗集《公主岭风韵》、系列诗集《响铃诗词》和每年上千首诗词新作的发表,为“诗词之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主岭书坛名家荟萃,笔墨酣畅;画苑群英云集,彩笔生花。名动塞北的书法、绘画作品,给公主岭增添了特有的文化韵味。
公主岭的舞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2000年至2003年,刘平平创作的舞蹈《西域风情》《天竺少女》《小牧民》《草原英雄小姐妹》,连续四年荣获吉林省小舞协杯大赛金奖;2003年至2013年,少儿舞蹈《卓玛》《七月火把节》《碧波孔雀》等节目,获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大赛金奖;2009年,舞蹈《唐古拉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舞蹈大赛中获第二名。文化馆创作的舞蹈《热辣女人》获吉林省老年风采大赛金奖、吉林省第二届广场舞大赛银奖、中国首届群众文化艺术大赛铜奖。
公主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体坛国手、田径精英,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主岭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012年,成功承办了吉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这是一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参赛人数较多的省级体育赛事,在县级城市举办还是第一次。2014年,参照国家乒乓球赛模式,举办了乒乓球甲级联赛。各种主题的书法、美术、摄影、诗词、剪纸作品展览,各类大型文艺演出、群众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大家唱、器乐演奏等活动长年不断。2012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500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公主岭市也因此多次被吉林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公主岭市决定在岭西划拨63000平方米土地修建文体中心。自2006年7月23日开工至2008年11月18日第一期工程竣工,先后建成了建筑面积7290平方米的综合楼、占地21900平方米的体育场(包括12级水泥看台、300平方米的主席台)、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体育馆(木质地板结构)和184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包括2个室外篮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网球场、1个门球场和1个健身器械场地)。2007年9月21日,文体中心综合楼、体育场建成,并成功举办了全市职工运动会;10月1日开始,市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田径运动学校等单位陆续迁入文体中心综合楼。2009年,文体中心利用综合楼地下室,开发建设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健身馆(现亚东健身馆),内部设有健身器械60余种和国民体质检测等附属设施。2011年7月,为承办首届“中国·公主岭玉米节”,文体中心对体育场进行了第一次升级改造,铺设塑胶跑道8966.84平方米,栽种草坪6160.43平方米,安装固定座席1.2万个,跑道周围铺装大理石地面8000多平方米。2012年,又在文体中心综合楼前东侧开发建设全民健身中心。该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24.7平方米。公主岭文化体育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博物馆、田径运动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也缓解了文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与不足问题。现在,公主岭文体中心已成为全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阅览中心、文化资源共享展播中心、文物陈列展览中心、竞技体育竞赛中心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公主岭市文化馆是公主岭市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主要职能有:组织、辅导、培训文艺骨干和社会文艺团队;搜集、整理、研究民间优秀文化作品;挖掘、申报、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指导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是全市文化的艺术中心、辅导中心、指导中心、活动中心、调研中心。
公主岭市文化馆现有职工31人,设有办公室、文艺部、美术摄影部、创编调研部、开放管理部5个部门。多年来,公主岭市文化馆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主岭市文化馆先后组织开展了13届吉林省艺术系列(公主岭赛区)大奖赛和11届吉林省(公主岭考区)社会艺术考级活动;组织承办了20多届元宵节灯展活动;平均每年举办、承办3至5次全市大型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作品展览;年均承办2至4次全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6至8组秧歌队活跃在城区大街小巷;每年举办3至5次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负责人和社会文化骨干人员培训班;年均开展调研20余次,深入基层开展辅导活动15次以上。近年来还组织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月”“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活动,坚持开展广场健身操示范表演活动。
市文化馆组织群众参加的上级各类比赛均获好成绩。1992年至1996年,连续4次参加四平市英雄城音乐会,均获综合演出一等奖;2010年组建的“彩虹合唱团”,参加吉林省第三届“长白之声”合唱节获优秀组织奖和最佳演唱奖,并代表吉林省参加首届中华红歌会获“黄河杯”奖;2011年,“彩虹合唱团”参加吉林省第四届“长白之声”合唱节获“参花奖”;2014年,在吉林省第六届“老年风采”大赛中,文化馆组织表演的歌伴舞《热辣女人》获最佳表演奖;在吉林省第二届群众文艺金星奖大赛中,文化馆组织表演的集体舞《小苹果》获金奖。在省内举办的春联、剪纸等作品征集、艺术系列大赛、社会艺术考级等多项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多次被省文化厅评为“十优文化馆”“吉林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末,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二级文化馆”。
公主岭市图书馆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06年(光绪32年)11月成立的满铁会社公主岭驿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1978年从怀德县文化馆分离出来,组建了怀德县图书馆,1985年改称公主岭市图书馆。内设外借处、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采编部、辅导部、少儿部、办公室等机构。其中,报刊阅览室有70个座位,电子阅览室有50个座位。
公主岭市图书馆承担全市图书文献资源收集、整理、保存、传播等职能。馆藏图书共分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类。馆内现有藏书8万册,电子书5万余种。先后接受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超星”电子公司捐赠期刊1万余册,北京蔚蓝公司捐赠图书3000余册,巴蜀力量基金捐赠图书6500册,丰富了馆藏资源。公主岭市电子图书馆是四平地区第一个建立的电子图书馆,并成为吉林省数字图书馆联盟成员,拥有1.2万多小时、61765集文献资源。
1982年至1983年,公主岭市图书馆少儿图书借阅工作曾两次获得文化部和国家教委等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05年,公主岭市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
公主岭市博物馆始建于2009年12月,承担全市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
公主岭市博物馆现存各级文物2033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件,国家三级文物6件,先秦以来古钱币1663件。1991年,市文物管理所在这里筹建了中国古钱币陈列室,共展出先秦以来各朝代古钱币(包括刀币、布币、铜币)907枚。这一陈列填补了吉林省文物陈列的一项空白,并获“吉林省首届文博科研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文体中心建成后,古钱币陈列室迁至文体中心博物馆。2013年,博物馆对陈列室重新装修、布展,共展出古钱币882枚。古钱币陈列展先后接待各级领导、金融界人士、中小学生等共计5000余人,受到一致好评。 
根据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2年,公主岭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
公主岭市档案馆(原为怀德县档案馆),1959年7月21日成立。档案局、档案馆对外挂两块牌子,对内设一套机构。档案馆现有馆舍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馆藏档案300个全宗、216691卷、资料3197册。馆藏中最早的档案时间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馆藏民国时期档案8个全宗,4642卷;馆藏革命历史档案3个全宗,556卷;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档案211493卷。
2001年,公主岭市档案馆走出了一条“以档养档”“以鉴养鉴”的道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档案馆购置了一批办公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2002年年末,全省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现场会在公主岭市召开。
2002年,公主岭市档案馆开始申报全省综合档案馆资质,经过10个月精心准备,按省标60多项内容项项落实,条条达标,年末以93.29分的考评分晋升为全省一级档案馆。
2003年,公主岭市档案馆积极响应吉林省档案局关于创建国家综合档案馆“四个基地”建设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始“四个基地”AAA馆创建工作。这是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展馆建设为起点,以建设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资政育人、党员先进性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一体的“一馆四展”为目标的重大项目,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展馆以“热土豪情唱大风”为主题,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通过“一片神奇土地”“从古文明走来”“挺起民族脊梁”“浴血迎接黎明”“激情燃烧岁月”“春风又绿原野”“跨入崭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8个主题和文字、图片、实物三种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公主岭市的发展史和公主岭人的奋斗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机关干部、共产党员、驻岭官兵、中小学生纷纷前来参观,接受教育。域外各界人士也都踊跃前来,参观展馆,题词留念。
2005年11月,公主岭市档案馆全面完成了“四个基地”建设任务。同年末,经省专家组验收,以388.6分的成绩在全省率先通过“四个基地”建设考核验收,进入AAA馆先进行列。
2008年初,国家档案局制发《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公主岭市档案馆及时申报。2009年4月,市档案馆接受了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组测评,以95分的优异成绩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成为吉林省市(县)级档案馆中第一个“国家一级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主岭市对《怀德县志》进行续修,历时5年。该书于2009年出版。这部《公主岭市志》上下限跨度20年,分35篇190余章,共计120万字。省地方志编委会领导指出:《公主岭市志》结构合理、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文风朴实,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功能,是三个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重要工具书。志书出版后,省、地、市有关专家在省地方志刊物《今古大观》上连续发表评论文章,对《公主岭市志》的质量和创意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公主岭市志》荣获吉林省社科联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市档案馆还出版了《公主岭市影像志》,与以文字为主的《公主岭市志》相得益彰。其创新思路也受到好评,获省档案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上述“两志一鉴”在“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从纵横两大方面,文字和图片两个角度,全面反映公主岭撤县建市后的历史和现状,为社会各界了解公主岭市、认识公主岭市、研究公主岭市提供了珍贵史料,也为全市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情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乡土教材。
公主岭市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有力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截至2014年,公主岭市建成标准化、现代化、多功能的体育运动场1个、体育馆1个、综合健身场馆2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个,另有综合运动场112个、健身广场8个、体育公园1个、其他健身场所337个。乡镇、村文化广场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17个村文化广场和9个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9个行政村分别配置了价值2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现有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街道文化中心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9个、农家书屋412个、农村文化大院40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404个,实现了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全覆盖。
公主岭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以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民生和助推中等城市建设为目标,以互联网经济为路径,以文化、科技、创意融合发展为支撑,将新兴的电商行业引入传统农业,全方位建设电商平台,打造“黄金玉米链”。另外,还与阿里巴巴授权渠道商——豪玛公司联手搭建了“中国玉米云商城”,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
公主岭历史悠久,秦家屯古城那昔日的盛景映衬着今天的昌盛繁荣;公主岭英雄辈出,抗日将领马占山、勇斗日军的赵泽民县长、爱国人士杜重远让岭城人引以为傲;公主岭人才荟萃,“辽东三才子”之首荣文达、第一任知县张云祥、经济学家关梦觉共为家乡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公主岭文苑兴旺,文学、戏剧、书法、绘画、歌舞、摄影、剪纸等艺术之花竞相绽放。
历史的巨轮,既镌刻着昔日的辉煌,又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公主岭市的文化植根于这块辽阔、神奇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焕发着勃勃生机。勤劳智慧的公主岭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党中央精神指引下,乘着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的东风,继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扬帆起航。
(据 《文化吉林·公主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