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68期
 
手机看报
记忆中的老家
新闻作者:赵世斌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老家
 
◇赵世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悄然流逝,而记忆中的农村老家却如同一幅古老而温暖的画卷,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大榆树镇福盛广村,坐落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之中。据《公主岭地名志》记载:公主岭市(原怀德县清光绪三年建县)。300前,大榆树属蒙古达尔罕王领地,清雍正末年(1735)始有人从关内迁此垦荒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当时的蒙王曾在此设过收税的局子。清末(1911)为秦家屯所辖,设保甲。日本侵占时期(1931-1945)设村公所,称长胜村。解放后属黑林子区,1956年设大榆树乡政府,1958年建大榆树人民公社,1983年建大榆树乡,1985年改为大榆树镇。福盛广于清同治元年(1862)立屯,以老柜屯李姓在黑林子的商号得名。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当提起老家福盛广,我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这个名字内含吉庆、宏伟、远大,富有诗意和憧憬,显然是有学问的人给起的。100年前,作为商号名声远播,现在作为村名仍然大有新意,和建设小康、实现中国梦紧密接轨!
后四家子屯(1973年划归太平桥村)在清道光年间立屯,屯子不大,仅十来户人家。土坯房、茅草屋是那时最常见的民居。屯子中间有一口老水井,是全屯人的生命之源。清晨天刚蒙蒙亮,就听到辘轳把的摇动声音,那是早起的人们在打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老家出门都是泥泞小路,每逢下雨天,就会变得坑坑洼洼,十分难走。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光脚嬉闹。如今每当看见我国体育健儿跳水表演,就想起当年小伙伴儿们在屯边水坑里洗澡“摔黄瓜种”的情景。最开心的是春天打鸟,夏天钎蛤蟆、抓蝈蝈,秋天偷果子,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打跐溜滑。我念中学时,每天步行往返16里地。春天上学时带上几盘打鸟夹子,设置在路边有野鸟的壕趟子里,放学后再取被夹的野鸟,空手的时候很少。    
农村老家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全屯的生活节奏。没有钟表,每天早晨公鸡的打鸣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大人们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劳作。孩子们则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地去上学。农民们弯着腰,辛勤地劳作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从来没有不满和怨恨。那时的农活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牛马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年复一年,每逢春耕时节,马拉着犁,在田地里缓缓前行,翻开肥沃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
农村老家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不管哪家有事,大家都会来义务帮工。帮工有时供饭,有时不供饭。邻里间相互借米面油盐,借针头线脑是经常事。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简单的家常菜,玉米饼子、高粱米饭、野菜、咸菜是日常的食物,这些家常菜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农村老家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房屋、准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守岁到天亮。大年初一,邻里相互拜年,孩子们穿上新衣服,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几角钱的红包,祝福他们健康成长。
如今,农村老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柏油路,畜力车变成了机动车、小轿车,水井也被自来水所取代,收音机变成了电视和手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那些曾经的记忆却永远挥之不去。
每当我想起农村老家,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人虽然离开老家,心却留在了老家。4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清明、春节回乡上坟祭祖。永远不能忘记那是我成长的地方,那里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农村老家的那份温情和美好永远不会消失,它将一直陪伴着我、牵挂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