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53期
 
手机看报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新闻作者:(据《吉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 郁琼源)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很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这释放了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信号,旨在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打通各种堵点卡点,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决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一系列部署。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各自特点不同,相应的体制机制也各有侧重。”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比如,加快形成新赛道,需要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鼓励和包容产业发展的机制等;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可持续的投入,要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传统产业则侧重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支持转型升级上,标准引领很关键。
此外,专家认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既体现了鼓励产业发展的导向,也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
决定明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包含一整套框架体系,关键是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董煜认为,通过深层次改革,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董瑞丰 李恒)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始终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目标。
 
有序推进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医疗资源薄弱省份;着力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超7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达到基本标准……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决定还提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和建设,深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
 
医改“接力赛”,医疗、医保、医药密不可分。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才能使医改更加直接惠及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据了解,相关部门将探索建立医疗、医保、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范思翔 王明玉)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表示,决定明确“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这是新征程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细落实的重要体现,将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提供法律支撑,更好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严庆认为,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就是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山东大学教授王成表示,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王成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建设,需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群众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王优玲)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决定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说。
“此次部署的房地产发展改革路径,指向明晰、重点突出,为我国房地产在新旧模式转换之际作出顶层政策设计。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为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提供有力支撑。”浦湛说。
决定强调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浦湛表示,多部门打出金融、土地、存量商品住房消化等政策“组合拳”,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适时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积极变化。决定发布后将进一步释放置业需求,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加快房地产市场重塑信心、走出调整期的步伐。
决定还对“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等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提出要求。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消除过去“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弊端,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财税、土地、销售等基础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