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50期
 
手机看报
怀德县“三反”运动
新闻作者: (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德县“三反”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国民经济经过两年的努力奋斗,到1951年底,全国的财政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基本确立,私营工商业也空前活跃,市场一派繁荣。但这时也有少数工商业不法分子,借国民经济恢复之机,想方设法挖国家财政墙角,拉拢腐蚀干部,而在国家机关中的少数干部由于进城后享乐思想滋长,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产生了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
为了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和挽救犯错误的干部,党中央领导和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怀德县全面开展“三反”运动是从1952年7月14日开始的。根据省委指示,县委决定成立“怀德县节约检查委员会”,负责“三反”运动的具体领导,节委会由14人组成,县委书记宋任远任主任,省工作队队长李克敏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县委决定,首先在公主岭、范家屯两地共97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三反”运动。
根据省委布署“三反”运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三反”的意义和政策,充分发动群众揭发检举,促使贪污分子自首坦白交待。
县委于7月16日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由县委书记宋任远做动员报告,会上着重讲清“三反”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方针政策,会后各单位迅速掀起高潮。随之省、县工作组分别进驻各单位,深入群众扎根串连,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动群众举报,掌握贪污浪费情况。
7月末,县节委会在“三反”的阶段小结会上指出:揭发检举贪污问题的同时也暴露出浪费问题,浪费材料在我市档案中反映不多,但从仅有的材料中看,有些单位浪费现象也很突出,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第二步,深入揭发,调查核实。
随着运动的深入,揭发出的大量问题需要调查核实,县委又专门抽调懂财会的干部30余人,内查外调,对相关人员反复核对问题,使问题全部清楚无误。各单位在党组织和各进驻工作组领导下,积极配合组织人力进行细致的核查工作,按照县委要求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漏掉坏人的原则,开展单位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8月25日县委书记宋任远在召开的各单位工作组长和革委会主任会议上传达了“关于县一级三反要增加反剥削内容”的指示精神,要求区、县一齐搞,原因是县级“三反”与省、市不同,反剥削是“三反”运动的充实和深入。反剥削主要在党内进行,其目的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没有过分追究个人责任。反剥削的内容,主要是四不准:不准雇工;不准放债;不准进行商业投机活动,不准出租土地(家无劳动力者除外)。通过反剥削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觉悟,堵死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三步,追赃定案。
在全县的贪污、浪费问题反复核查确认的基础上,县委召开了各单位工作组长和节委会主任会议,进一步学习中央有关“三反”的方针政策,同时又加派较强的人力对所有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深入调查核实,充分听取个人意见,对所有材料去伪存真,按中央政策做最后审定。
“三反”运动中揭发出来的大量事实表明,“三反”运动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深得民心,既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也挽救了一大批干部,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干部廉洁奉公的意识也增强了,更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