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45期
 
手机看报
怀德县的皮影戏
新闻作者: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德县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最初是用厚纸雕刻人物,后来改用驴皮、牛皮或羊皮刮薄再雕刻,并施以彩绘,塑造成各种人物形象。
皮影戏是19世纪末传入怀德县的,最先有河北乐亭县皮影艺人杨德林(又名杨志方)将皮影戏带到秦家屯一带,当地群众感到其新颖、奇特,有人物,有唱腔,并具有民间色彩,故观众越来越多。于是杨德林开始创建皮影戏班,并派刘志厚去河北乐亭县购买整套影箱、影卷及皮影戏所用全部工具。从此,皮影戏在怀德县登上民间艺术的舞台。
皮影戏有各种流派,有乐亭影、河北影、东北影等,皮影戏与其他剧种一样,按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按演员的技艺则分为“拿、贴、拉、打”四类。拿是指主角,贴是指配角,拉和打是文武场。一般影队最少需7个人组成,乐队以四弦胡琴为主,配有二胡,后期增有扬琴等打击乐器。据1898年出生的皮影老艺人陈珍回忆,他六七岁就喜欢看皮影戏,不久即随杨德林学皮影戏,19岁登台演出,以生、净见长,也时演旦角戏。当时在怀德一带有著名皮影艺人王老箭、于和、孙建、孙跃等,他们都在杨德林皮影戏班从艺。拿手剧目主要有《牧阳关》《五峰会》《镇怨塔》《梅花亭》《泥马渡江》《双镇山》《卧风山》《降虎阵》《莲花庙》等三十余个。演出季节一般为春、夏两季,每年可演出六七十场,每场观众二三百人。演出地点除在本县各处座堂(大车店)外,还曾到双辽、梨树、长岭、乾安、黑龙江等地演出。
1924年,陈珍的长子陈玉蒲到杨德林皮影戏班学艺,这是怀德县皮影艺人的第三代。这一代从影艺人有双龙乡大青山的迟德新、双榆树乡的王云志、桑树台乡的张武、十屋乡的王永祥等人。这一代影戏剧目有所增加,并多为改编剧本。演出范围也有扩大,演出质量大有提高。
1931年“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开始全面奴役中国人民。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皮影戏在怀德农村已遭禁限,无法进行活动。皮影艺人偷偷地把影箱、影卷掩藏起来。艺人们则三三两两地为群众偷演小段,以求娱乐。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皮影艺人才重新直起腰来,但国民党统治时期,根本不重视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非常重视。1950年至1962年,历年文艺汇演中,皮影戏都参加汇演,受到观众好评。从此,皮影戏进入城市,并登上大雅之堂,皮影戏艺人无不为之振奋。
1979年,在秦家屯召开的全县民间艺人汇演大会上,八屋、十屋、大榆树、桑树台等乡的皮影队,携带着影箱、影卷参加汇演,受到文艺界和与会全体同志的赞赏。20世纪80年代末,怀德县皮影艺人已是第四代,这一代皮影艺人有秦家屯乡的胡彦才、十屋乡的王德非以及桑树台乡的李海臣、周雷章、于振海等。这一代皮影艺人除王永祥等8人为东北影派外,其他均为乐亭派。这些艺人不仅把皮影艺术继承下来,而且把《猪八戒拱地》等二人转曲幕改编为皮影戏,推动了皮影戏艺术的发展。
           (公主岭市档案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