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龙头 补链条 兴业态 树品牌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趋势向好
本报讯(记者 李佳瞳)走进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豆油生产车间内阵阵豆香扑面而来,工人们在熟练地操作榨油机、过滤机。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经过压榨、过滤等工艺流程,榨出食用豆油,在政策的激励下,合作社2023年种植2000亩大豆,为豆油加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金灿灿的玉米通过传送带来到加工车间,经过净化、浸泡、湿磨、干燥等多道工序后,成为食用玉米淀粉、玉米蛋白饲料、喷浆玉米皮、淀粉糖浆……在华贸生物技术(吉林)有限公司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厂区内,玉米实现“全身利用”,该公司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型现代化深加工企业,为国家和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注册资本2亿元,现有职工500余人,预计年销售收入16亿元。
“品牌响了,销量上去了,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市场反响非常好。你看那边,工人们正忙着加工锁鲜,将水果玉米、甜糯玉米经过清洗、严格筛选、高温蒸煮等多道工序后,包装成精美的鲜食玉米等待上市。”吉林省麦秀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边走边介绍:“我们拥有雄厚的鲜食玉米精深加工、科研实力,在销售上拥有电商、OEM、出口等流通渠道,不断打造农业品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在南崴子街道的金凯乐米业有限公司,米业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作响,生产线上的稻谷经过一轮轮的筛选打磨加工成米,最后装袋入库,整个车间都弥漫着米香味。该企业在2019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吉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引领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种植引导,及时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适销的水稻品种,实现优质粮食规模化种植,公司积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带领农户从“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七大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有效提升农产品原料附加值,有力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和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