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公主岭市互联网信息中心
总第2404期
 
手机看报
腊八粥
新闻作者:许密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腊八粥
◇许密
 
小时候,一进腊月门,就常听老人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虽然只是365天里的一天,但在百姓生活中,却成为一个节点,一种仪式。因为腊八一过,年就近了,年味就浓了,周围就开始笼罩起节日的气氛,甚至你可以听到远远近近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了。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腊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于我而言,对于腊八节固有的印象就是源于腊八节的腊八粥。我们这里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足以说明天气的严寒。那么在寒冷的腊月里,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下肚,这个腊月就有了最温暖的记忆。
那时候,每到腊八这一天,母亲都会煮腊八粥。开始是一色大黄米,后来就用黏稻米了,还有的时候把大黄米和黏稻米混在一起,或者把黏稻米和稻米混在一起。我更喜欢两种米混合的味道,无论哪种搭配,都更好吃!
母亲煮的腊八粥,其实并不是那种稀溜溜的很多汁水的样子,而是黏黏稠稠的,里面除了豆子、红枣之外,并没有冰心母亲的十八种干果,也没有沈从文妈妈的栗子、花生仁、小米和白糖。只是在熬好了粥之后,会做一碗肉丝酱(自己调制的肉冒类),同时上桌的还有一小碟白糖。喜欢吃甜的,蘸糖吃。喜欢吃咸的,有肉丝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乎乎地吃一顿腊八粥,似乎所有的寒气都被驱散了,心里暖洋洋的了。
腊八粥是吃了,可我只知道腊八要吃腊八粥,只知道腊八粥好吃且暖胃,究竟它有怎样的来历,一点也不知道,爱讲故事的父亲也从来没讲过,这倒是很奇怪的事情。还是在读过冰心的《腊八粥》之后,忽然有了想弄清楚腊八粥由来的想法。这一查不要紧,有关的传说、有关的历史掌故太多了。传说也就算了,那基本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至于它的历史我想应该是有考证的!
在我国古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天子都要用干物进行腊祭,以敬献神灵。腊祭包括祭祀和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音近,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混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大约到了宋朝,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直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在我们舌尖上的中国,只要是节日,甚至是节气,都有相匹配的美食与之呼应,例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例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而且也都有来历、有出处,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有其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渊源。那么,腊八吃腊八粥也就顺理成章了,何况还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做支撑,如果不能随节而动,应节而食,不就辜负历史传承了嘛!
母亲不在了以后,我们也每年都煮腊八粥,不过这时候的腊八粥简单多了,超市里有专门搭配好的腊八粥用米,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颜色各异,应有尽有。只要买上一把,回家煮到锅里就行了,或许这味道更鲜香,更好吃。可即便如此,却无法替代母亲的味道,因而这一顿腊八粥不再只是为了应节气,竟然氤氲着怀念的味道!
很多的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根据人们的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就如腊八,周恩来总理是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这一天永远地离开了他曾为之浴血奋斗并已日异繁荣的国家,离开了景仰他的亿万人民群众……为了纪念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也应该每年煮腊八粥!那些红枣、花生、栗子和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国各族人民,象征着各条战线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们,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借以告慰伟人的英魂!
当一碗腊八粥承载了太多,便不只是好吃那么单纯了,因为它已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一碗已入魂!